那邊徐進勇率領的三百羽林騎還沒有歸來,這邊的永寧伯一行人又遭到了第二次伏擊。
司鹽城,大明帝國在山西境內的重要湖鹽產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被稱為鹽氏、鹽邑,漢朝時改稱為司鹽城、監鹽城,曾在此地設置了河東均輸長與司鹽都尉,專門來管理鹽務。
不過,在元朝以前運城僅僅是一個名為潞村的小村落,朝廷的鹽運使司等管理機構都駐扎在解州城內辦公。
而是在元太宗窩闊臺執政時,朝廷采納了鹽運史姚行簡的建議,為了便于鹽政管理而將鹽運使司從解州城遷至潞村,才推動了潞村的發展壯大,逐漸繁榮成為一方商業重鎮。
等到了元至正十六年時,朝廷任命重臣那海德俊為嘉議大夫總管河東鹽務,他認為修筑城墻是當務之急,上奏朝廷并調動兵丁、百姓,耗時四個多月修砌了一座土城。
其周長達到了九里十三步之闊,城墻高達兩丈四尺,護城河深約七尺余,城墻的修筑不僅鞏固了防御,也為運城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間來到大明天順二年,鹽運史馬顯對運城又進行了修繕,將城門擴增至四座,分別命名為東放曉、西留輝、北迎渠、南聚寶,寓意著這座鹽城未來的繁榮與昌盛。
此后在嘉靖年間,巡鹽御史盧煥、御史初杲、御史余光南等先后給東、西、北三面的城墻包磚加固;而御史沈鐸更是徹底,他不僅對南城墻進行了磚石包砌,還在四座城門上都增建了重樓,城墻四角增設了望樓,同時每面城墻上又各增設了十九座臺鋪。
至此,司鹽城的規模形制也徹底固定了下來,而民間因其處于鹽運樞紐的地位,普遍稱其為運城。
不過,這座司鹽城主要還是作為行政管理機構駐地,城內雖有大批鹽商、鹽販,以及官吏眷屬和兵卒等,但尋常百姓卻是不多的。
大多以鹽為生的底層百姓是不住在城內的,他們大多都在工作地附近聚居,住的不是窩棚,就是簡陋的土坯房子,在鹽池的周圍形成一處處聚落。
當兵的是軍戶,手藝人是匠戶,樂班唱戲的樂戶,街頭酒肆賣笑的是娼戶,而煮鹽的自然就是鹽戶了。
這就是大明朝廷的特色!
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傳統,將士民工商等各個階層的百姓,分門別類歸戶,便于朝廷登記造冊,加以管束,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但在這個事情上,大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是將這個模式無限擴大化、精細化地實行了起來,雖然在早期快速穩定了社會,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
然,時至今日,諸多弊端也在一點一滴地展露了出來,對于大明朝造成了極大的社會沖擊。
…………
運城鹽池,古稱鹽澤、盬,亦稱解池、河東鹽池等,位于山西南部,北靠司鹽城,南依中條山,東至安邑,西至解州,其東西長約七十里,南北寬亦達近十里,周圍高,中間低,總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
據《水經注》的記載:“深而不流,水出白鹽,自然凝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
同時,運城鹽池亦有兩大池與六小池的區分,其近安邑者為東池,近解州者為西池,而六小池則分別名為永小、金井、賈瓦、夾凹、蘇老、熨斗。
東池最大,萬歷六年鹽運使李廷觀重刻《鹽池圖》記:“池廣五十里、裹七里,四面計之,應得一百一十四里。因用方里為井,并九百畝之法推為畝三十一萬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