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住的地方,都是島上漁民的家庭賓館,大家分散的比較開。
這個島不太大,人也不多,突然涌進來100多號人,頓時,讓島上有些手忙腳亂起來。
島上物資相對匱乏,蔬菜水果尤其金貴,夏天不時有人過來旅游,運輸船來的挺及時,但一到冬天,運輸船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起來。
每天餐食最常見的就是咸魚、蝦醬、罐頭和耐儲存的白菜土豆。
開始幾天還覺得新鮮,日子一長,嘴里真是能淡出鳥來。
郭滔則對島上的“洗澡大業(yè)”記憶猶新。
男演員們體力消耗大,收工后一身汗泥,這就需要洗澡,可島上的熱水卻時有時無。
沒辦法,張峰安排靳超協(xié)調(diào)了兩個房間,專門安裝了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供大家洗澡。
可因為人太多,每次洗澡都像是一場戰(zhàn)役。
一群人拿著臉盆毛巾,提前半小時去排隊,就為搶那有限的熱水龍頭。
霧氣昭昭的澡堂里,一群“江德福”、“老丁”、“王政委”擠在一起,互相搓背,聊戲扯淡,苦中作樂,倒真處成了戰(zhàn)友般的交情。
海青則笑稱自己快被海風(fēng)吹成了“真正的江德華”。
她本來皮膚白皙,為了更貼近角色,化妝師每天都要給她打上深色的粉底,再點上兩團“農(nóng)村紅”。
海風(fēng)一吹,臉上又干又癢,卸了妝后皮膚敏感發(fā)紅。
她索性也不怎么護理了,笑著說:“這樣更好,更接近德華那種風(fēng)吹日曬的糙勁兒了。”
她甚至跟當(dāng)?shù)貪O民家屬學(xué)了怎么刮鱗殺魚、怎么補漁網(wǎng),手上磨起了薄薄一層繭子。
大家都打趣道:“海清,戲拍完了您可以直接留島上生活了。”
劇組在海島上的拍攝,與在影視城相比,困難也很大。
海島上的天氣變幻莫測,一場計劃好的晴空萬里的戲,可能轉(zhuǎn)眼就陰云密布。
而海浪的聲音時大時小,錄音師經(jīng)常焦慮地抱著設(shè)備尋找最佳角度。
另外,還要協(xié)調(diào)島上的群眾演員,借用漁民的船只屋舍,各種各樣的事情,一件小事搞不定,都影響劇組拍攝的進度。
但奇妙的是,正是這種遠離喧囂的集體生活,這種同甘共苦的相處,這種對創(chuàng)作極致的專注和打磨,反而讓整個劇組凝聚成一股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