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明里暗里依舊同情或投資于魏王的勢力,會將他塑造成被太子迫害的悲情英雄,更容易暗中串聯,興風作浪。
只要李泰還在長安,就永遠是那些反對東宮勢力可以圍繞凝聚的核心。
“必須讓他離開長安,而且,要讓他離開得‘名正言順’,讓李世民放心,讓朝臣無話可說,更要讓他遠離權力中心,難以再構成威脅?!?/p>
李承乾踱步到窗前,望著庭院中開始抽芽的樹木,心中飛速盤算。
一個借力打力、一石數鳥的計劃雛形,漸漸在他腦中成形。
數日后,東宮屬官呈上關于河北新政及雪花鹽利的最新奏報,數字喜人。
李承乾仔細翻閱后,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他提起筆,并未立即批復,而是鋪開一張信箋,開始給幾位心腹幕僚書寫密信,指示他們開始暗中進行一些鋪墊工作:
一是搜集整理魏王舊屬在地方上的一些不甚嚴重的“小過失”,以備不時之需;
二是讓親近東宮的御史,開始留意各地宗室、尤其是親王們就藩后的“賢德”事跡,準備在合適的時機上書頌揚;
三是進一步加強對青州地方官員、士紳的暗中聯絡與安撫。
與此同時,李承乾在處理日常政務時,對涉及魏王的事務,表現得格外“寬宏大量”。
有官員彈劾魏王府屬官仗勢欺人,李承乾反而以“魏王閉門思過,不宜以細故滋擾”為由,將彈劾輕輕壓下。
甚至有一次,李世民問起對李泰日后安排的看法,李承乾還故作懇切地表示:“四弟才華橫溢,只是一時受人蒙蔽。如今閉門讀書,想必已有悔悟。
若能有機會為國效力,一展所長,亦是朝廷之福,兒臣之幸?!?/p>
這番姿態,果然讓李世民頗感欣慰,覺得承乾確有儲君氣度,能顧念兄弟情誼。
而消息傳到魏王府,李泰卻是疑竇叢生,他絕不相信李承乾會如此好心,反而更加警惕,認為這是太子欲擒故縱的伎倆,行動愈發謹慎,不敢有絲毫差錯。
時機在悄然醞釀中到來。
春去夏至,一份來自江南道的奏報引起了朝野關注:吳王李恪在都督任上,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頗得地方贊譽。
李世民覽奏后,當著幾位重臣的面,對李恪的政績表示了贊賞。
李承乾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示意一位素以耿直聞名的東宮系御史,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中,先是大贊吳王李恪乃宗室楷模,就藩地方,安民一方,實為陛下教導有方。
接著,筆鋒一轉,提及魏王李泰,聰穎好學,名滿士林,如今雖閉門思過,然長留京師,難免有閑言碎語,且不利于其修身養性。
奏章最后建議,陛下何不效仿古之賢君,使諸王分鎮要地,既顯天家恩澤,又可令其遠離浮華,實地歷練,為國屏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