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一次權力的真空,永遠都不會缺乏投機者。
就在一日之后的清早。
薄霧繚繞。
街上已有行人行跡匆匆,一群讀書人,頭戴著綸巾,穿著儒衫,招搖過市。
當然,一群讀書人罷了,不會有人刻意去關注。
可當他們抵達了信王府外頭,卻一下子,讓路人們突然生出了一種奇怪的感覺。
看上去……要出事了。
住在京城的人,和其他州府的人不一樣。
因為在天子腳下,從小耳濡目染,熟知各種朝堂中的內幕,雖然這些內幕,不過是霧里看花,可京城的人,卻極具敏感性。
于是,許多人忍不住駐足。
而這時,這為首的讀書人便跪在了信王府的外頭。
緊接著,其他的讀書人也紛紛地拜倒。
王府之內的宦官嚇了一跳,連忙出來道:“敢問諸生來此,所為何事?”
在大明,讀書人是惹不得的,哪怕是王府的太監,也需對他們好好地應對。
這為首的讀書人道:“鄙人王歡。”
一聽王歡,這太監似乎略有耳聞。
這好像是一個大儒,學問很精深,在京城之中很有名望,聽說還組織了一個學社,和東林書院不清不楚,當然,是無錫的東林書院。
聽聞此人,曾是東林大儒的某個弟子,現如今,也已成了名滿京城的人物。
這太監更是小心起來,于是擠出笑容道:“王先生跪在此,是有什么冤屈嗎?”
“國家危難之秋,怎可為了個人的冤屈而來拜謁信王殿下。”王歡振振有詞地道。
這太監聽罷,肅然起敬的樣子,便又問:“那么……卻是為何呢?”
王歡道:“陛下生死未卜,外有流寇和建奴虎視眈眈,內有驕兵悍將心懷不臣之念,京城上下,人心浮動,社稷已經岌岌可危了。時至今日,理應有賢明的長君出來,代為執掌政事,效仿英宗先例。端王殿下,體貌大臣,禮賢下士,節用愛人,飽讀詩書,在此時此刻,難道還可以閉門不出,做富貴閑人嗎?懇請端王殿下,立即入宮,先行謁見太妃與皇后娘娘,與太妃、皇后娘娘共商國事,再召內閣諸學士,議定國策,以安天下。”
這太監聽的心兒砰砰作響,這些話,在平日里說出來,可是要掉腦袋的啊。
現在時局并不明朗,就出現這種事……未必就對信王殿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