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散官其實和榮譽官類似,都是一種只給待遇不給職務的官職。但不同的是,散官只給文武百官,從不給宦官。
其中文官的散官為各種大夫,比如正一品特進榮祿大夫,正二品資善大夫等等。
武官的散官為各種將軍,如正一品驃騎將軍,從一品鎮國將軍等等。
而勛官也是表彰一些出色大臣的,勛官的最高級叫上柱國。
爵位就很簡單了,公侯伯子男。
榮譽官則是三公三孤之類的,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以及東宮三師和東宮三少,太子太師
要不說古代人的頭銜長呢,就是各種頭銜太多了。
一個人如果位極人臣,達到權臣巔峰,那么便足以成為內閣首輔,太師兼太傅,上柱國,特進光祿大夫,國公!
這樣的人,大昭兩百年也就出過那么兩三位而已,其中大部分還都是開國猛將!
而自古以來,宦官是宦官,文官是文官,涇渭分明。宦官權力再大,也只是內臣,不得上殿奏事,更不得封文散官!
而太后此舉,竟是打破了幾百年的祖制成規,硬生生將一個太監,塞進了文官序列!并且一給就是正二品的極高階位,與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品級持平,成為了太監所能達到的品級巔峰!
更重要的是,一旦擁有了文官身份,按照規制,蘇無忌便擁有了正式站立于金鑾殿上,參與朝會議政的資格!
這已不僅僅是賞功,更是太后在為蘇無忌徹底打通由內廷走向外朝的最后一道壁壘,要讓他名正言順地站在前朝,與文武百官分庭抗禮!
后宮掌司禮監,前朝還能奏事!
這權力,怕是要超越之前的曹德貴!直逼當年的那位九千歲魏公!
但就算是當年的那位九千歲魏公,他也沒有直接封文散官!他參與外朝的方法是直接站立在皇帝的龍椅之側,被譽為“站皇帝”!
消息傳出,朝野震動!尤其是那些將內外之別視為不可逾越鴻溝的文官集團,特別是已然遭受重創的帝黨殘余,如同被踩了尾巴的貓,瞬間炸毛!
……
次日大朝會,金鑾殿上,不等蘇無忌這個新晉的“資政大夫”上殿,以周明遠為首的帝黨官員,以及許多原本中立、但恪守“規矩”的清流大臣,便紛紛出列,言辭激烈,群起攻訐!
“太后娘娘!祖宗規制,內官不得干政!資政大夫乃文臣清譽之階,豈能授于閹割之人?此例一開,宦官冠帶立于廟堂,成何體統?!臣等泣血懇請娘娘收回成命!”周明遠面色蒼白,但聲音嘶啞,帶著一股悲憤決絕的意味。
“娘娘!閹宦位列朝班,自古未聞!此舉混淆內外,尊卑不分,必使天下士人寒心,朝綱紊亂!臣等萬死不敢奉詔!”禮部侍郎李明輔捶胸頓足,幾乎要撞柱死諫。
“蘇無忌雖有微功,然內官之身,賞以金帛,晉以宮內職權即可,焉能僭越文階,玷污士林?請娘娘明察!”
“臣等,請太后娘娘收回成命!”
“臣附議!”
“臣附議!”
“臣也附議!”
反對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仿佛要將殿頂掀翻。帝黨成員更是如同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氣勢洶洶,試圖借此機會,將蘇無忌重新打回“內臣”的原形,挽回自科舉以來的連連敗局。
端坐珠簾之后的太后面沉如水,尚未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