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侯救駕有功,朕心甚慰。”天子雖然狼狽,仍保持著天子的威儀。
桓公躬身道:“此乃臣之本分。尊王攘夷,維護周禮,是每個諸侯應盡的職責。”
管仲在一旁補充:“戎狄雖退,但難保不會卷土重來。臣建議在邊境加強防務,以防不測。”
天子嘆道:“朕何嘗不知?奈何王室衰微,力不從心啊。”
管仲與桓公對視一眼,心領神會。桓公道:“天子若信得過臣,齊國愿承擔邊境防務之責。”
天子大喜:“如此甚好!朕就命齊侯為方伯,代天子巡狩四方,討伐不臣!”
這正是管仲與桓公最想得到的名分——有了天子的授權,齊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號令諸侯了。
---
返回齊國的路上,桓公難掩興奮:“仲父,如今我有了天子授權,是否可以開始稱霸了?”
管仲搖頭:“稱霸非一日之功。眼下還有三件事要做:第一,繼續尊奉天子,定期朝貢;第二,幫助諸侯解決內亂外患,樹立威信;第三,召開盟會,確立齊國的領導地位。”
“盟會?在何處舉行為好?”
“臣建議在葵丘。那里剛經歷過戰事,各國都看到了齊國的實力。且地處中原,交通便利。”
三月后,葵丘之會如期舉行。來自齊、魯、宋、衛、鄭、陳、蔡等國的諸侯齊聚一堂。
會盟儀式上,管仲代表齊國宣讀盟約:“凡我同盟之國,誓遵王命,互不侵犯,共御外侮。有違此盟者,天下共擊之!”
各國諸侯紛紛歃血為盟,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唯有楚國的使者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楚使輕蔑地說:“齊侯以為憑一紙盟約就能號令天下?我楚國有長江天險,帶甲百萬,豈會聽從齊國號令?”
管仲不慌不忙地回應:“楚國雖強,但若違背王道,與天下為敵,恐怕也難以承受后果吧?”
楚使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
返回臨淄后,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各國諸侯紛紛來朝,齊國國勢如日中天。
然而管仲卻憂心忡忡。一日,他私下對鮑叔牙說:“霸業雖成,但隱患已生。”
“夷吾兄何出此言?”“君上近年來日益驕矜,喜好排場。各國來朝,耗費巨大。長此以往,國庫恐難支撐。”
鮑叔牙嘆息:“這也是我擔心的。但君上正在興頭上,此時勸諫,恐怕。。。”
正說著,侍從來報:“楚王派使者送來戰書,聲稱若要楚國臣服,除非齊國能在戰場上見真章!”
管仲與鮑叔牙面面相覷。他們最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楚國這個南方大國,正式向齊國的霸業發起挑戰。
而更讓管仲不安的是,當他將戰書呈給桓公時,桓公不但沒有擔憂,反而興奮地說:“好!朕正要讓楚國見識一下齊國的兵威!仲父,立即準備出征!”
管仲看著桓公躍躍欲試的樣子,心中暗嘆:這場戰爭,將會是對齊國霸業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