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大營,令尹子文也感受到了吳軍異乎尋常的調動,判斷出決戰在即。他召集眾將,部署應對之策。
“孫武用兵,必攻我薄弱之處。右軍與中軍結合部,需重點加強。”子文下令增派精銳弓弩手和長戟兵前往結合部,并加固工事。
然而,就在大戰前夕的深夜,子文的中軍大帳內,卻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一位來自郢都、手持楚王密令的內侍。
內侍帶來了楚王的嚴令:東南戰事遷延日久,耗費國力,朝中非議日甚。有大臣密報,言子文手握重兵,卻逡巡不進,恐有養寇自重之嫌。楚王要求子文必須在半月內取得決定性勝利,否則……內侍沒有說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子文握著那份冰冷的密令,久久不語。燭光映照著他布滿皺紋的臉,顯得格外蒼老與疲憊。他一生忠于楚國,殫精竭慮,卻終究抵不過朝堂之上的讒言與君王的猜忌。
良久,他長嘆一聲,對侍立一旁的兒子斗般低聲道:“君王之意已決,此戰,已非全勝不可。然,孫武非易與之輩,強行決戰,勝負難料……為父需行一步險棋。”
他鋪開地圖,指向淮水下游一處名為“柏舉”的地方:“明日,我大軍依舊在此地與吳軍對峙。你率我族中私兵死士三千,并攜王命旗牌,秘密南下,繞道潛行,直撲吳國都城梅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斗般大驚:“父親!梅里雖兵力空虛,然城防堅固,三千人如何能下?此去千里,若被發覺……”
子文眼中閃過一絲決絕:“此非為破城,乃為‘攻其必救’!吳國精銳盡在此地,國內必然震動。闔閭聞訊,必無心戀戰,急于回援。屆時,孫武縱有通天之能,軍心一亂,亦難挽回。此乃‘金蟬脫殼’,迫其自敗之策!你此行,九死一生,可敢往?”
斗般看著父親毅然的神色,深吸一口氣,單膝跪地:“孩兒愿往!必不辱命!”
幾乎在子文定下奇襲梅里之計的同時,一隊風塵仆仆的越國使者,悄然進入了楚國郢都。他們并非前往驛館,而是秘密拜會了楚國的另一位實權人物——司馬子玉。
越使獻上了勾踐的親筆信和大量的珍寶。信中,勾踐極盡謙卑,稱對吳國的暴虐早已忍無可忍,愿為“天朝上國”內應,提供吳國國內虛實、兵力布防等情報,并在“適當之時”,起兵響應楚國,共擊吳國。
子玉剛剛經歷硤石口之敗,對孫武和吳國恨之入骨,一心尋求報復。見到越國主動投誠,雖心存疑慮,但巨大的誘惑擺在面前,不由得怦然心動。若能聯合越國,內外夾擊,何愁吳國不滅?
“越王誠意,本司馬已知。”子玉收下禮物,對越使道,“回去告訴越王,若他真能助我大楚滅吳,將來江淮之地,必有越國一席!”
他并未將此事立即稟報楚王或子文,而是打算將此作為自己立功,甚至取代子文地位的重要籌碼。一條隱秘的、連接楚越的陰謀紐帶,就此悄然結成。
淮水決戰一觸即發,晉國權力天平因狐偃之死而劇烈搖擺,楚軍行險奇襲,越國暗通款曲……時代的浪潮洶涌澎湃,將無數人的命運卷入其中,推向未知的彼岸。將星的隕落,或許正預示著,一個更加混亂、也更加波瀾壯闊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