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后世的過來人,張誠有著那個時代中華人的通病——火力不足恐懼癥!
…………
初到這個類似于一個平行世界的大明帝國時候,張誠發現自身地位太低,既沒有地盤,也沒有錢糧,所以他只能選擇忍辱負重,砥礪前行,一點一滴的積累自己的力量。
而今,他已經一躍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第一大軍閥,雖然外間對“軍閥”這個詞十分忌諱,雖在私下里偶有人提及,但是在明面上還沒有人敢于公開說這個事,尤其是當朝的各級官員們,更是對此噤若寒蟬。
但是他們不提并不等于張誠不做,現在他身居大明帝國宣鎮總兵官,又是堂堂永寧伯的爵位,且已經掌握了宣大三鎮的主要軍事力量,還有三鎮的商貿也已經基本整合完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這些再加上張誠一直深耕的宣鎮各類工業作坊集團,勇毅軍儼然已成大明帝國內部的第一大武裝集團,其在軍事、政治、經濟、農業等各個方面都獨立于中央政府,甚至完全可以獨立維持勇毅軍的一切開銷。
這或許才是讓天下人忌諱的核心所在,一支強大到幾近無敵于天下的武裝力量,卻無須中央政府的財力供養,那么他今天可以為中央政府效力,明天同樣也可以推翻這個有名無實的中央政府。
大明朝廷上也不是沒有人注意到這點,但張誠一直表現得對大明皇帝十分忠誠,他既聽宣又聽調,崇禎皇帝指向哪里,張誠就去打哪里,從未有過抗命之舉。
而且江湖上還有傳言,其更是向崇禎皇帝進獻了多達一百萬兩的白銀,這幾乎可以堪稱天下第一的賄賂事件,使得他們一個個噤若寒蟬,一時間竟看不清局勢發展,無人敢于出頭挑明其中的厲害。
但煌煌大明即使已經處于風雨飄搖的窮途末路,也不乏忠義之士,自然有人崇禎皇帝言及張誠之事,但朝廷的尷尬就在于此刻不得不用張誠,因為遼東還有建州韃子,內地還有眾多的流賊,尤其是風聞要偽稱皇帝的李自成!
所以,他們給崇禎皇帝出的主意就是,先設法限制張誠勢力進一步擴大,同時再設法扶持其他勢力,使之能夠對張誠勢力進行制約。
如此一來,他們各方勢力互相制衡,才好使之始終為朝廷所用!
但此舉也恰恰中了張誠的下懷,他始終秉持“悶聲發大財”的基本原則不變,一面遵從朝廷政令軍命行事,一面又在暗中布局,發展自己的盟友,壯大自己的實力。
…………
張鼐的火器營有各式大小火炮近二百多門,除了在南北兩邊營地前各布置了六門火炮外,余者全部都集中到了大關頭西營前。
闖軍“山字營”的駐地前,一字排開盡是火炮,因為火炮實在是太多了,竟然排了兩排,尤其是中間位置上,更是列了三排火炮。
而在火炮陣列之前,闖軍也挖掘了壕溝,修筑了低矮的土墻,以防止大關頭內的勇毅軍出來偷襲,畢竟他們的火炮也是來之不易。
闖軍的火炮只有一小部分是自己鑄造,而大部分都來自于擊敗明軍的繳獲。
雖然看上去火炮眾多,但實際上卻是大小不一,而且操作起來就十分的麻煩,一組炮兵只能操作一門火炮,因為每一門火炮的口徑都不相同,這就導致裝藥上存在很大差異,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火炮,貿然操作很容易造成炸膛。
同時,闖軍的鑄炮工藝也有些許不足,這就造成他們自己鑄造的火炮,威力明顯不足,當然這是同勇毅軍相比,確實存在很大差距,但若是與大明其他官軍相比,可就比他們強上太多了。
就好比闖軍繳獲的火炮,其實遠比這個數目要多,但是一經揀選,也就這一百多門火炮還能勉強一用,余者都已經和廢物差不多,只能回爐再造了。
但就是這些并不精良的火炮,依然是闖軍引以為傲的大殺器,丁啟睿、左良玉他們十數萬大軍,便是在這些火炮的轟擊下,毫無還手之力,最后不得不棄營逃走。
不過,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大殺器,在勇毅軍面前卻顯得并不那么強大,一發發炮子轟射而去,除了在大關頭西營前揚起層層沙土外,再無別的動靜。
“哎。我說小張爺,咱這炮是不是沒打對啊?”
面對佟守山的疑問,張鼐一時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的心中也滿是疑惑,一臉不解地嘀咕著:“是不太對勁,咋連個人兒影子都看不到哩!”
“我說小張爺,要不先停會兒,咱瞧瞧咋回事兒,這火藥炮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不好白白浪費掉是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