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公,你瞧他們那耀武揚威的樣子,真是不明白,永寧伯為何要招撫他等?”
被稱為袁公的人,是一位看上去四十來歲模樣的中年人,五綹長髯,相貌俊偉,頗有威儀,似乎這是幾人中的為首者。
“羅汝才雖曾為賊,然國朝多難,其若能幡然悔悟,不惟國朝之幸,我等不可小看于他。”
剛才說話之人訕訕笑著,顯是有些臉紅,不由辯解道:“我只是覺得羅汝才此人,反復(fù)無常,恐永寧伯一世英名,會毀于其手啊。”
這位被稱為“袁公”的中年人,正是已故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袁可立的兒子,名喚袁樞,字伯應(yīng),號環(huán)中,河南睢州人。
其父親袁可立,歷經(jīng)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而袁樞也正是以其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蔭官戶部郎中入仕,后來因丁父憂,而辭官歸家為父守孝至今。
崇禎八年時,袁樞正在睢州為父親守孝,遭遇從歸德府?dāng)⊥讼聛淼年J賊李自成軍攻城,睢陽衛(wèi)的幾千衛(wèi)所軍完全不堪一擊,才一接觸就全軍覆沒。
當(dāng)時是袁樞破家散財兩千金,招募城中鄉(xiāng)勇,守城殺敵,他親自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奮力與賊軍廝殺戰(zhàn)斗了七個晝夜,至目生瘡痏,方才擊退賊軍,使睢州城中百姓得以保全。
還有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建奴大舉入侵,深入山東劫掠,大明官將多有畏縮,惟袁樞不避死難,以戶部郎中職督餉于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
而且,他也一向秉持“先御流寇,再御邊虜”的思想,這一點很得永寧伯張誠的認(rèn)可!
正是在思想上的統(tǒng)一認(rèn)識,永寧伯才上書奏請皇上,特命袁樞為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守大梁道,治所就在睢州城中,以其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
永寧伯的本意是想借袁樞的威望來壓制地方,同時也想借助袁樞加強對羅汝才的掌控,既以袁樞管制地方政事,再以羅汝才為睢州衛(wèi)指揮使,專司衛(wèi)所軍屯、練兵、守衛(wèi)之責(zé)。
當(dāng)然,也不能排除他想要拉攏袁樞的小心思!
其實,張誠對于袁可立的生前事跡,還是略知一二的,但對于袁樞他可是沒有一丁點的記憶。
但僅憑袁可立的名望,張誠也可以斷定這個袁樞注定不會太差,因為在自己的記憶中雖然沒有袁樞的事跡,但也沒有他投降建奴的傳聞,可見其對于大明還是忠心任事的。
這個袁樞是陳永福對永寧伯提及的,而后又命情報司收集了一些情報,永寧伯才最后向崇禎皇帝上書奏請的。
此刻,袁樞作為睢州文官之首,也在這邊等候著永寧伯的到來。
陪在袁樞身邊的是睢州主簿王仁澤和通判梁仁,剛才說話看不上羅汝才等人的便是通判梁仁。
而此刻袁樞負(fù)責(zé)主理睢州政務(wù),既是以布政使司右參政職銜署理睢州知州事,所以睢州并未再任命知州。
袁樞看著遠(yuǎn)方,道:“對永寧伯我是只聞其名,從未見過其人,從過往事跡來講,我對永寧伯還真是期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