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任主帥后,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而后更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并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
正是這次大捷,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訚為吏部郎中。
張巡受命于危難之時,與士兵同仇敵愾,同攻城的叛軍進行了殊死拼殺,他用兵如神,屢戰屢勝,破了敵軍的鵝車攻城,又施巧計與敵軍搶糧,后火燒敵軍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萬,使敵軍遭受重創。
可惜的是,張巡率眾從正月二十五開始守城,至十月初九睢陽城破,那年還是閏八月,張巡率眾堅守睢陽城長達十個月,大小數百戰,屢戰屢勝。
使得叛軍由十三萬增兵至十五萬,便是如此,還被張巡消耗掉一萬多人馬,但苦無外援,睢陽城終因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被叛軍攻破。
睢陽城陷后,張巡與許遠等人一起被叛軍俘獲,叛將尹子琦以刀脅迫張巡投降,張巡并不屈服,于是與姚門言、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終年四十九歲。
唐肅宗后來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并授其子官職。
睢陽保衛戰名垂青史,悲壯卓絕!
正是由于張巡率部有力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為平息安史叛亂,保護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勛。
睢陽城破三日后,大唐的援軍終于到來,又七日便將睢陽城收復。
但張巡的尸體已經無法辨認出來,于是,唐肅宗親下詔書,招魂而葬之,并建雙廟祭祀張巡和許遠,以張巡愛將南霽云配享于廟內。
此后的歷朝歷代先后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南霽云為忠壯侯,雷萬春為忠勇侯,賈賁為忠濟侯,姚閆賜爵為上公。
大明天啟四年時,在六忠祠內更立起《唐忠烈祠碑》一塊。
張巡以萬人之眾,前后堅守三座孤城達兩年之久,期間更殲滅叛軍十余萬人,為大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國江浙一帶百姓及港澳臺同胞和僑胞非常尊崇張巡,僅在臺灣就有張巡的崇拜者700多萬人,張巡廟也達000多座。
睢州的六忠祠,則是這些張巡廟的祖庭。
而在新中國建立后,為滿足海內外廣大人士懷念、祭祀張巡的心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于1990年將忠烈祠從城內遷建在城南,規劃包括廣場區、建筑區和墓葬園林區三部分。
…………
永寧伯張誠等人一路前行,很快便來到了火神閣,此處是睢州南城東西南北兩條主干大路的交匯處,也是城中的最高點。
從此處轉向東又行不久,便可看到一處高大的石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建筑,上面書有“宮保尚書”四個大字。
袁尚書大石坊,又稱袁氏雙牌坊,乃是崇禎皇帝為表彰睢州兵部大司馬袁可立,特下御旨敕建,實為一對,分別立在袁尚書府第大門外的左右兩側臨街而建,東面曰“三世司馬”,西面曰“宮保尚書”,皆距袁尚書府大門五十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