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魏的邊境線雖然很長,但多被高山和汾陽河阻隔,魏人想要入侵大周國,較為理想的有三條路,第一條從北部繞過盤龍山,沿北勝關東南部的狹長山谷進入。
第二條路是從中部臨倉盆地西邊的大峪口進入,但地形險要,且有周人屯重兵把守,第三條路便是西南部,以韓國為跳板,這條路雖然繞遠,但便捷,且不用強渡汾陽河。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所以,未來不久,鄭九所控制的地盤大概率會爆發大戰。
鄭九麾下的兵勇數量已經擴充到兩萬人,被他整編成了七個營,能夠統兵打仗的大小將佐也有數十人,算是初具規模。
但這點人馬想要守住這片遼闊的土地,還是顯得過于單薄。
另外,鄭九還收攏了幾名韓國有名的謀士賢臣,都是隨著亂軍逃命四處流落,無奈之下才來投靠的。
“看來你想擁兵自重,稱王稱霸嘍?”王九兒調侃鄭九。
“有何不可?”
“怪不得你不愿回大周,也不愿意北上勤王救周方,小算盤倒是打得很如意呦。”
“你若愿意回大周,我不攔著。”鄭九冷冷一句話就讓王九兒閉上了嘴巴。
不能小看這些賢臣謀士,他們的到來一下子便拓寬了鄭九的視野,讓他很快站到了一個高度,以俯視的角度看待東州大陸列國的局勢。
不管他們出于什么目的,賣弄也好,想要遞個投名狀也罷,都對鄭九去清晰認識整個中原戰局有巨大幫助。
東州大地上的列國現在已經分成了三個陣營,實力最強大的是以魏國為首的一統派,包括趙國、宋國、晉國和浩瀚國。
自從修士在盤龍山一戰之后,道門遭受重創,尋龍武道天榜已經名存實亡,魏主便不再掩飾要統一列國的野心。
懷有這顆野心的不僅僅是魏主,還有站他身后的大世家,以白趙宋三家為中心。
第二個陣營是以大周國為主的正統派,反對魏國,但不反對以武力統一列國,強調盤龍山的龍脈為正統,列國行事都應遵循龍脈的預示,但所謂龍脈的預示,近三十年從未有過。
緊跟著周國的盟友有韓國、燕國和南楚國。
這一陣營的實力要明顯弱于一統派,而且地域分割太散,比如燕國在東州大陸的東北角,與大周國之間隔著晉國、魏國和趙國,同盟之間協調行動非常困難。
第三個陣營是中間派,又被稱為騎墻派,以齊國為主要代表,疆域分布更為分散,大陸最北的羅剎國,最南端的南月國,西南方的川蜀國和東南方的吳國、越國。
騎墻派之間沒有統一的聯盟和主張,大家各行其是,卻最不容易被拉攏,似乎各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這便是一盤散沙的東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