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當即決定,搞一個簡單的開業(yè)儀式,既是討個好彩頭,也是宣告他們的正式亮相。
他讓陳良趕緊去訂做了一個簡易的牌匾,又買了些瓜子和水果。
王盛更是親自又去堵了韓三坪一趟,把開業(yè)剪彩儀式的事說了下,希望能邀請到廠長出面剪彩。
第二天一早,在王盛那間二十多平米的辦公室門口,小小的開業(yè)剪彩儀式低調(diào)舉行。
令王盛有些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是,韓三坪竟然真的抽空來了。
他穿著那件熟悉的灰色夾克,在一眾穿著工裝或舊衣服的北影廠職工子弟中顯得格外醒目。
沒有鑼鼓喧天,沒有鮮簇擁。
韓三坪到了之后,只是簡單看了看營業(yè)執(zhí)照,和王盛、陳良等幾個核心成員握了握手,說了幾句“好好干”、“闖出個樣子來”、“注意影響”之類的鼓勵兼告誡的話。
然后,他在眾人的簇擁下,拿起剪刀,剪斷了那根紅色的綢帶。
對面,請來的攝影師傅,舉起手中的相機,“咔嚓”一聲,記錄下了這一刻:韓三坪面帶看不出深淺的微笑站在中間,王盛和陳良一左一右略顯緊張和激動,身后是猴子、大劉、小兵、陳玉等一群眼神里充滿希望和茫然的年輕面孔,背景是那間掛著嶄新卻略顯單薄牌匾的舊庫房。
韓三坪沒有多待,剪彩完畢,象征性地吃了一顆陳玉遞上的水果,便在一眾管理崗職工或好奇、或羨慕、或嫉妒的目光中離開了。
但他的出席本身,就已經(jīng)傳遞出了足夠強烈的信號。
……
韓三坪的到來和盛影傳媒的正式掛牌,像一塊石頭投入北影廠這潭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盛影傳媒”和“王盛”這個名字,迅速在北影廠生活區(qū)、乃至在京城文藝圈里擴散開來。
很快,一個久違卻又敏感的詞被重新提起——“北影廠子弟幫”。
這個詞帶著光環(huán),也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上一代,也就是第一代“北影廠子弟幫”的代表人物,是陳愷歌、田莊莊、李少虹他們。
他們的父輩,是北影廠的創(chuàng)建元老、著名導演、表演藝術(shù)家,他們自身大多經(jīng)歷過特殊年代,“北影廠子弟幫”這個概念,就出自那個時期,這些人后來紛紛考入電影學院,在八十年代憑借深厚的家學淵源和時代機遇脫穎而出,成為了蜚聲國際的“第五代”導演中堅。
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院派”和“世家子弟”。
如今,王盛這群人的出現(xiàn),讓一些人自然而然地將其視為“新一代”的北影廠子弟幫。
他們同樣生長于北影廠,父輩多在廠里工作,如今也開始涉足影視行當。
但這個稱號立刻引發(fā)了爭議。
在某些家庭背景更“高級”的子弟圈子里,不屑和質(zhì)疑的聲音很快響起:
“王盛?他爸就是個在電影廠開車的司機!他媽是化妝的……這也能叫‘子弟幫’?別他媽往自己臉上貼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