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他爸就是個在電影廠開車的司機!他媽是化妝的……這也能叫‘子弟幫’?別他媽往自己臉上貼金了!”
“就是,不過是一群技術工人的孩子,仗著住在廠里,湊在一起瞎胡鬧,拍點婚慶錄像,簡直丟北影廠的臉!”
“韓廠長也是,怎么支持起這種來了?這跟我們愷歌哥、少虹姐他們那會兒能比嗎?血統都不純正!”
“聽說為了剪片子、錄音,到處撒煙,跟打發要飯的似的,一點體面都沒有,真是上不了臺面。”
“……”
這些議論通過各種渠道,隱隱約約地傳到王盛他們耳朵里。
陳良氣得當場就要炸毛,被王盛一把按住。
“他們說他們的,我們干我們的。”
王盛的語氣出奇冷靜:“‘子弟幫’這名頭,現在咱們扛不起,也沒必要扛。咱們是‘盛影傳媒’,是靠手藝和市場吃飯的。父輩是技術工人不丟人,咱們的手藝就是最好的‘血統’。等咱們干出名堂,用真刀真槍的成績說話,比什么名頭都強。”
他嘴上這么說,但心里明白,這“名號之爭”背后,是資源、話語權和未來道路的劃分。
他們這群“技術工人后代”的崛起,無疑觸動了一些人的神經和固有的階層觀念。
……
外面的風言風語,暫時影響不到王盛他們的既定步伐。
廣告播出帶早已通過北影錄音錄像公司廣告部劉主任的關系,送到了京城電視臺文藝頻道廣告部的審片員手中。
正如王盛所預料的,1996年的廣告審核環境遠不如后世嚴苛。
市場上各種保健品、藥品廣告語出驚人,畫面尺度接近‘人造人’的不說比比皆是,但在一些地方臺,無法無天。
相比之下,他們這支廣告片雖然有一個親吻鏡頭,但在唯美的光影和頭紗的朦朧襯托下,顯得含蓄而浪漫,充滿了“藝術感”而非“色情感”。
審片員大概掃了一遍,沒發現什么違規內容,流程單上簽個字,就算通過了。
排期很快就定了下來,就在4月16日,星期二晚上,《午夜影院》的貼片廣告時段。
廣告片亮相熒幕的前一天。
王盛給李曉冉的傳呼機發了條信息,由于技術限制,單條信息只能發二十個字:李小姐廣告在明晚文藝頻道午夜影院欄目播出
他也不知道李曉冉會不會看,只是出于合作關系,應該要通知一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