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電影廠的規模,遠遠不如職工動輒數千人的‘八大’,每個電影廠的職工只有幾十到幾百不等,手里的家伙什自然也沒有北影廠多。
規模決定上限,這些電影制片廠不想承擔開拓新業務的風險,也不想投入資金宣傳,只想躺著把錢賺了。
北影廠的那個盛影傳媒,既然愿意承擔設備租金、以及技術工人的工資,還愿意分出兩成的利潤,那正好把人事包袱甩了。
這些技術工人,雖不至于把整個家搬來,但很多都把子女帶來了。
18家電影廠,72臺16mm膠片攝影機、若干配套設備,一千余名各類技術工人,三百多名外廠子弟,全部加起來,也有小兩千人。
此時,全國被稱為電影廠的單位大約有40家左右,18家,再加上北影廠,就是19家,占將近一半了。
北影廠出錢,在北影廠附近租了許多房子,安置這些人,并提前擴充了保衛科的臨時工,協助治安管理這些人,接受北影廠組織的上崗培訓。
盛影傳媒也加急開了數個攝影培訓班,培訓這些過來學習技術、打工的外廠子弟。
盛影傳媒也適時成立了人事部,人事部主管,是從廠里借來的管理崗職工,叫龐國威,他女兒在業務部做客服工作。
培訓班結業后,要簽三年勞務合同,不允許……,如有違反,需賠付一萬元培訓費等等。
龐國威帶著人,把公司的規矩告知給了這些外廠子弟。
來都來了,那就尊重唄。
一段時間熟悉下來。
受到北影廠子弟的影響,這些說話帶著各地方言、口音的外廠子弟,對王盛的傳奇故事已經熟的不能再熟了。
兩個多月的時間,就為幾千人找到了飯轍,你就說是不是我們北影廠子弟更牛逼。
外廠子弟們紛紛表示“總幫主牛逼”!
……
時間來到七月。
一個多月過去。
培訓班的學員已經相繼結業。
通過找銀行貸款、找北影廠借款的手段,王盛讓錢前進找中器材的那位公子哥,又訂了一大批設備,其中包括100臺minidv。
雙機位的6999套餐在京城非常吃香,也不知道是因為嘛。
‘私人訂制’業務,乘著輿論帶來的流量,已經在浙省鋪開。
‘先富’的第一批人,很多都已經四、五十歲,他們的兒女正是適婚年齡,市場潛力驚人。
僅一個月,16mm膠片級‘私人定制’業務便被預訂了四百多單,預計營收2億之巨。
16mm膠片·標準版‘私人訂制’,市場價是399999。
16mm膠片·豪華版‘私人訂制’,市場價是599999,增加了大師級婚紗照服務,‘婚禮電影’的時間長度從四十分鐘左右延長至六十分鐘以上。
16mm膠片·尊享版‘私人訂制’,市場價是699999,除了涵蓋標準版、豪華版的服務外,額外增加電影院包場一個星期放映服務,單獨找電影院的話,需要20萬左右。
此外,還有各種選配服務,比如電影級婚紗攝影、電影級婚禮現場布景服務等等。
出人意料的是,在這四百多單里預訂尊享版的客戶占比27%,預訂豪華版的客戶占比46%,預訂標準版的客戶,占比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