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立即聯系了李婷婷,下達指令:
一、立即為李兵兵、范小胖聘請最頂級的韓語臺詞老師,要求具備演員臺詞訓練經驗,最好是在華留學的韓國戲劇專業人才或資深配音演員。課程強度拉滿,采用沉浸式教學。
二、收集大量韓國當代生活劇、特別是涉及家庭、職場題材的影視作品,供兩位演員觀摩,熟悉韓國人的表達方式、語氣節奏乃至肢體語言。
三、與劇組協商,劇本的韓語終版務必盡快定稿,留給演員足夠的預習和消化時間。
目標是爭取在兩個月內,讓李兵兵和范小胖的韓語臺詞達到“表演級”——即能夠流暢、自然、富有情感地進行對白,口音問題可以適當包容,但絕不能讓人出戲。
接下來是時間安排。
王盛審視著自己的日程表。
現在是三月中旬,威尼斯電影節的報名截止日期是六月底。
這意味著,《首爾別離》最晚必須在五月底之前完成所有后期制作,包括剪輯、調色、音效混錄,并制成符合電影節要求的DCP。
滿打滿算,留給拍攝和后期的時間不足三個月。
而這期間,四月初,《大鬧天宮》就要在成龍快樂園的攝影棚及外地實景地開機。
作為總投資超過三億人民幣、旨在打造中國神話史詩標桿的超級項目,又是徐客首次在王盛全力支持下執掌如此大規模的工業制作,王盛必須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前期定調、中期監督,尤其是特效鏡頭的設計和拍攝指導,確保其視覺風格與故事內核的統一。
整個四、五月份,他的工作重心必然要傾斜到《大鬧天宮》上。
《首爾別離》的拍攝,最快也只能安排到六月份之后。
這與威尼斯的報名截止期沖突。
權衡利弊,王盛迅速做出決斷,放棄沖擊2004年威尼斯電影節。
“時間太趕,倉促上馬反而會毀了這個本子。”
他對隨后趕來匯報工作的助理分析道,“藝術片需要沉淀,需要打磨。我們不能為了趕電影節而犧牲作品質量。
《首爾別離》的價值,不在于它是否能在今年亮相威尼斯,而在于它本身能達到的藝術高度。”
他指示助理:“通知韓方,項目按計劃啟動,但拍攝期定在八月底或九月初。我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劇本圍讀、演員排練、技術籌備。目標調整為明年(2005年)的柏林電影或者戛納。”
這樣一來,時間立刻寬裕了許多。
李兵兵和范小胖有將近五個月的時間攻克語言關;王盛也能在集中精力搞定《大鬧天宮》的前中期拍攝后,再全身心投入到《首爾別離》的導演工作中。
……
3月22日,首爾,君悅酒店宴會廳。
鎂光燈如同密集的閃電,將大廳映照得如同白晝。
巨大的背景板上,中韓雙語的“電影《首爾別離》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字樣格外醒目。
王盛一身剪裁合體的深色西裝,沉穩地坐在主席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