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第545章543:調整和啟動
回到下榻的新羅酒店套房。
王盛屏退了左右,獨自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首爾江南區。
腦海中復回放著試鏡時的畫面,尤其是那幾位小演員的眼神、姿態和潛在的化學反應。
林允兒……他低聲念著這個名字。
十四歲的年紀,確實比最初設想中“小金書賢”的模糊設定要偏大一些。
原版《一次別離》中的女兒特梅,年齡較小,其無辜感和被迫卷入成人世界糾紛的茫然是戲劇張力的重要來源。
但若采用林允兒,她身上那種已初具雛形的清麗氣質和開始懂得審視世界的眼神,則能將角色的內涵引向另一個維度——
一個近乎步入青春期、對家庭矛盾、道德困境已有相當理解力的少女,她的沉默將不再是純粹的懵懂,而更可能是一種清醒的痛苦和艱難的抉擇,這同樣具有強大的沖擊力,甚至更添一份殘酷。
“年齡往上調一調,設定在十三、四歲……似乎也不錯。”王盛摩挲著下巴,若有所思。
這樣一來,丈夫金志勛和妻子樸敏熙的年齡感也需要相應微調,從原設的三十出頭略微提升至三十五至四十歲區間,更能體現中年危機、事業瓶頸與撫養青春期女兒、贍養患病老人的多重壓力。
柳承龍的形象稍加化妝和狀態調整,完全可以勝任。
李兵兵本身氣質成熟知性,演繹一位處于事業與家庭十字路口的三十五、六歲女性,反而比強行年輕化更具說服力。
關鍵在于,選擇林允兒,意味著將“純潔的觀察者”部分轉化為“半知的參與者”,戲劇的重心會發生微妙偏移,但挖掘得當,或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林允兒那未經太多表演雕琢的自然感,以及SM練習生體系賦予的鏡頭感和紀律性,都是加分項。
至于韓語臺詞……王盛想到這個問題。
歐洲三大電影節,尤其是威尼斯,對于參賽影片的語言真實性和表演的沉浸感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使用大量配音,尤其是在主要角色上,幾乎是自絕于主要獎項競爭。
評委會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演員原聲演出、能最大限度傳遞角色靈魂和情感細微變化的作品。
盡量用韓語原聲……
反正是給韓國招黑。
王盛拿定主意。
這對李兵兵和范小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韓語與漢語分屬不同語系,發音習慣、語調、語法結構差異巨大,短時間內要達到表演級別的水準,難度極高。
絕非簡單背下臺詞、模仿發音就能過關,需要理解臺詞背后的情緒邏輯,甚至要改變口腔肌肉記憶,讓語言成為角色的一部分,而非負擔。
但事在人為。
王盛立即聯系了李婷婷,下達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