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樣“計劃經濟”的操作,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一開始就制定好的“作業指導書”,你們根據它干就行
這些都是專家的意見,肯定比你一個普通的將領要有遠見!
但問題是打仗并不是生產。
生產一個東西,你用這種方法或許真的管用,批量生產,實現了標準化,可以確保產品質量。
但戰場是隨機應變的,縱然“專家們”在后方商量的再好。
到了戰場上,情況一變,不懂軍事的監軍還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打仗,那你不失敗誰失敗呢!
明明知道這樣是短板。
但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宋朝統治者還是這么做那最后的失敗,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其實,指揮十萬大軍一窩蜂的沖上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在戰場上,人們都殺紅眼了。
哪里顧得上聽從主帥的靈活智慧?
十萬人,那相當于一個小縣城的人!聚集在一起,沒有擴音喇叭,沒有對講機,很容易出亂子!
所以,不是名將,不是老部隊不會直接指揮十萬人一窩蜂的沖上去!
但八千人就不一樣了
江明把他們五個人分為一組,這五個人都可以變換成不同的陣法類型,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觀察主帥將領的時候也非常的清晰,該殺就殺,該撤就撤,該插入就插入靈活改變戰法!
可能是8000人少一點!
但它作為尖刀的優勢,是重錘無法比的!
江明率領著八千人像是一把鋼刀,狠狠的插進了撒黑罕大軍的后營里。
這個時間點,所有人不說都睡著了吧,但最起碼都是一天之內人最虛弱的時候!
江明率領的將士們,每個人手里拿著根將長矛改造成的月牙戟,專門割敵軍的喉嚨,然后往帳篷上澆灌油汁,用火點燃
這么做,就是為了提醒撒黑罕前方的大軍,后營出亂子了,好制造緊張的氣氛!讓敵軍徹底的亂起來!
這一招果然管用!
江明的八千人殺進敵營后,砍瓜切菜的屠戮著北匈奴人累了一天的士兵,然后放火后迅速的轉移殺出,轉移方向,又從側翼殺進來!
如此這般操作,是為了讓敵軍以為,后方還在打仗呢,側翼又有敵軍來了將恐慌的氣氛抬升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