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英雄,沒有奇遇,全是些雞毛蒜皮的瑣事。
但孩子們的眼睛里,卻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小女孩沒有走上高臺,也沒有打擾他們。
她只是默默走到一旁,撿起一個破舊的陶碗,倒扣在地上,然后伸出纖細的手指,在碗底輕輕敲擊起來。
“咚……咚咚……咚……”
沒有章法,沒有曲調,只是最簡單的節拍。
起初,沒人注意。
但那沉穩而富有韻律的敲擊聲,仿佛有一種奇異的魔力。
講述“煮粥少放鹽”的男孩,他的語速不自覺地慢了下來,與那“咚咚”聲合上了拍。
孩子們的笑聲也變得有了節奏。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吸引過來,他們圍著沙盤和陶碗,用腳打著拍子,用手比劃著,將自家的瑣事,一句句地融入那奇妙的節奏里。
故事隨節奏起伏,竟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一種古怪的歌謠。
七日后,村中每到夜晚,便會響起此起彼伏的“沙盤曲”。
沒有固定的歌詞,沒有既定的曲譜,可無論是誰,只要聽到那節奏,就能隨口哼唱出自己的故事,并且與所有人的聲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小女孩坐在月光下,看著這奇異的景象,嘴角微微翹起。
她知道,故事的生長,從來不需要華麗的舞臺,它只需要一個肯傾聽的耳朵,和一個愿意為之打起節拍的人。
遠在另一座山頭的岳山,也發現了同樣的變化。
他曾執掌的武道院舊址,早已荒草叢生。
那些被他廢棄的武學秘籍,被雨水泡爛,化作了泥土。
可就在這片野草之中,一群少年卻找到了新的“師傅”。
他們學著風中野草的姿態,身體柔軟地搖擺、倒伏、翻滾。
一個領頭的少年,將這種無招無式的身法,稱為“倒伏式·隨風步”。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沒有剛猛的拳腳,沒有凌厲的殺氣,只有極致的柔韌和順應。
岳山在暗中觀察了三日,眉頭緊鎖。這算什么武道?簡直是兒戲!
第三日午后,一個練習“隨風步”的少年腳下不穩,狠狠地摔了一跤,滿身都是泥草,疼得齜牙咧嘴。
換做以前的武道院,必然是嚴厲的呵斥和懲罰。
可現在,周圍的少年們沒有一個人上前去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