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目光仿佛穿透了時光的薄霧。
次日,天未亮透,小女孩便背上了那只比她年歲更久的藥簍。
她沒有像往常一樣走向村口,召集那些吵鬧的孩童,也沒有臥床安歇,任由生命的燭火在寂靜中搖曳。
她的腳步異常沉穩,每一步都踏在清晨微涼的石板路上,發出清脆而孤獨的回響。
她徑直出村,走向了那片早已荒蕪的梅樹舊址。
那里曾是她童年嬉戲之地,也是她第一次發現銀光草的地方。
如今,老梅早已枯死,只剩下一截虬結的樹樁,無聲地訴說著歲月。
她放下藥簍,跪在樹樁前,用那雙采了一輩子藥、布滿薄繭的小手,虔誠地捧起三捧泥土。
那土帶著梅根的殘香和晨露的濕潤,沉甸甸的。
歸家后,她將土倒進一只早已備好的空陶碗里。
那碗就放在門檻上,一如多年前,她第一次抱著滿懷草藥,怯生生站在這門檻前一樣。
鄰家的婦人端著木盆出門洗衣,瞧見了她和門檻上的碗,笑呵呵地打趣:“采藥回來啦?”
小女孩點點頭,聲音輕得像風:“嗯,我的影子早到了。”
婦人沒聽懂,只當是孩子氣的胡話,笑著走遠了。
這樣的行為,日復一日。
她不采藥,不出診,不與人言語,只在每日晨曦初露時,去梅樹舊址取土三捧。
一天,兩天……七天過去,那只陶碗終于被填滿了。
第七日夜里,起了風。
那風不似山間常見的呼嘯,而是溫柔地盤旋,帶著某種意志,穿過村莊的每一條巷弄。
風吹進小女孩的家門,拂過門檻上的陶碗。
碗中那七日積攢的泥土,竟無聲地旋轉起來,形成一道細小的土柱。
土柱之上,光影交錯,映出了一個七歲女孩的身影。
那身影正是年幼的她,扎著羊角辮,小臉蛋臟兮兮的,一雙眼睛卻亮得像星星。
她的小手同樣沾滿泥污,卻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株通體散發著銀色微光的草藥。
小女孩坐在門檻邊,靜靜地看著這幻象,許久,才輕聲呢喃:“原來,我一直沒走遠。”
她忽然明白了。
所謂的歸家,不是回到某個特定的地方,而是終于承認,自己從未真正離開過。
這奇異的景象,并非只她一人得見。
村里的聾兒,那個總是沉默地坐在村口大石頭上,用眼睛“聽”世界的孩子,從第一天小女孩取土開始,就發現了一件怪事。
村里家家戶戶門檻上都放著一只空碗,那是村子的習俗,用來迎接晚歸的家人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