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婆娘家頭發長見識短!”張屠夫眼睛一瞪,“沒聽見說嗎?最大的蒙古頭頭林丹汗都被陛下封了順義王咧!現在漠南,那就是咱大明的漠南!怕個球!有朝廷給咱撐腰哩!”
與此同時,延綏鎮軍營外,黑壓壓地跪了一片退伍的邊軍老兵,人數足有五千之多。為首的百戶抱拳高喊:“總兵大人!我等請愿退伍,前往漠南墾邊!懇請大人批準!”
鬢角花白的總兵看著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兒郎,虎目含淚,他深吸一口氣,朗聲道:“好!好兒郎!解甲歸田,你們仍是我大明的兵!到了漠南,給老子把地種好,把家安好!你們,就是咱大明立在北疆的活長城!”
“誓死捍衛北疆!大明萬勝!”老兵們的吼聲震天動地。
---
四川,成都府,錦官城外的一家大茶館里。
往日里,說書先生都在講三國、說隋唐,今天卻一拍驚堂木,換了個新詞。
“諸位看官,今日老朽不說那前朝舊事,單表一表我大明北疆那萬里沃野好河山!”
臺下茶客們立刻被吸引了,紛紛豎起耳朵。
“話說那漠南之地,黑土肥沃,插根筷子下去,來年能給你發芽長成竹林!河里的魚,肥美無比,多得用筐子都撈不完!林子的野物,傻得直往你懷里撞!更重要的是,朝廷分地啊!百畝良田,就等著有緣人去認領嘍!”
茶客們聽得如癡如醉,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角落里,一個穿著半舊青衫的年輕秀才趙文淵,猛地將手中的書卷摔在桌上,長嘆一聲:“讀甚萬卷圣賢書,不如去墾萬里漠南田!科舉之路千軍萬馬,吾輩何時能出頭?諸君,可有人愿隨我趙文淵北上漠南,搏一個農場主的前程?!”
“趙兄說得好!同去同去!”“算某一個!在蜀中卷死了也考不中舉人,不如去漠南當個逍遙田舍翁!”當即就有百余名失意秀才和熱血青年響應。
不久后,夔門碼頭,千帆競發。一支支移民船隊整裝待發,旗幟上不僅寫著“湖廣填四川”,更新添了“川人墾漠南”六個大字。許多老人站在岸邊,望著這熟悉的場景,不禁感慨萬千:“當年我們的祖輩就是從湖廣遷來的,沒想到今天,我們的子孫又要出夔門,去更遠的北疆了!這日子,真是越來越有奔頭了!”
---
云南,昆明,三牌坊下。
彝族漢子阿魯克指著墻上貼的皇榜,問旁邊識漢字的師爺:“師爺大人,這上面說的,我們夷人也能去?真的給地?”
師爺捋著胡須,笑瞇瞇地點頭:“千真萬確!陛下有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論漢夷,皆是大明子民,一視同仁!夷民兄弟若愿移民,非但同等授田,朝廷還有優待,加倍發放安家糧種!”
“太好了!”阿魯克興奮地一拳砸在手心,回頭就用彝語對同伴們喊道,“兄弟們!朝廷叫我們去北邊分好地!比山里的梯田好得多!愿意走的,跟我阿魯克走!”
在大理,白族木匠楊師傅也開始收拾他那些心愛的工具,對妻子說:“娃他娘,收拾東西,我去漠南開個木匠鋪!聽說那邊的大木頭漫山遍野,多得像洱海的水!生意肯定好做!”
妻子擔憂地說:“他爹,北邊冷得很哩…”
“冷怕啥!”楊師傅笑道,“沒聽報上說嘛,朝廷給每戶發新式的蜂窩煤爐子,比咱這烤火塘還暖和、還干凈!趕緊收拾!”
廣西桂林,壯族青年韋大山更是有想法,他召集了寨子里百來個青年,大聲動員:“兄弟們!咱們廣西的甘蔗甜,但地少!漠南太陽足,地又肥又闊!我們去那種甘蔗,肯定能熬出最甜的糖!到時候,咱們‘桂林蔗糖’的名號,要響徹漠南!愿意跟我走的,吼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