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壯族青年韋大山更是有想法,他召集了寨子里百來個青年,大聲動員:“兄弟們!咱們廣西的甘蔗甜,但地少!漠南太陽足,地又肥又闊!我們去那種甘蔗,肯定能熬出最甜的糖!到時候,咱們‘桂林蔗糖’的名號,要響徹漠南!愿意跟我走的,吼一聲!”
“喔嗬!喔嗬!去漠南!”壯家兒郎們的應和聲響徹山澗。當地知府聞訊,親自趕來贈予他們一面錦旗,上書:“壯家兒女,志在四方!”
---
揚州,鹽商總會大堂。
大鹽商江百萬猛地將《大明日報》拍在黃花梨的桌面上,聲若洪鐘:“投!必須投!老夫要投資漠南,開全大明最大的榨油廠!”
賬房先生愁眉苦臉地打著算盤:“東家三思啊…這漠南遠在千里之外,胡…呃,蒙古人剛歸順,這風險是否太大了些?”
“風險?哈哈哈!”江百萬放聲大笑,指著報紙,“看見沒?十萬新軍駐守!順義王是咱們自己人,負責護衛商路!這比咱們的船隊走南洋、面對那些紅毛海盜和風浪,安全多了!再說了,報紙上說了,漠南的黃豆,粒大飽滿,出油率極高!這是多大的商機?!目光短淺!”
在南京國子監,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群年輕的監生圍在告示欄前,激動地議論著。
“諸位同窗!塞北并非只有風沙,更有亟待教化的百姓!吾輩讀書人,當以傳播圣賢之道為己任!學生愿請纓前往漠南,開辦義學,教化百姓!”一個年輕書生慷慨陳詞。
“王兄說得對!在下也愿往!”“還有我!孔孟之道,當廣傳天下,豈能因路遠而偏廢?”國子監祭酒看著這群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感動得老淚縱橫:“好!好!好!爾等有此志向,不愧為國子監生!孔圣之道,正當由爾等傳遍漠南!”
連接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上,景象也為之一變。漕運總督早已下達嚴令:“所有漕船,優先運送北上移民及其物資!確保漠南墾殖大業無憂!”原本南下的糧船,紛紛調轉船頭,滿載著種子、農具和希望,向北而去。
---
漠南,歸化城外。
順義王林丹汗站在城頭,望著眼前的景象,目瞪口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短短一個多月,歸化城外的景象已經徹底變了模樣。數萬頂帳篷和臨時搭建的窩棚連綿不絕,炊煙裊裊,綿延足有十里之廣。耳邊傳來的不再是單一的蒙古語,而是山東腔、陜西調、四川話、云南方言、兩廣口音…各種漢語方言交織在一起,喧鬧而充滿活力,讓他恍如置身于千里之外的中原繁華之地。
他看到:勤勞的山東移民已經開始組織起來,挖掘水渠,引水灌溉;實在的陜西移民則在夯土筑墻,建造堅固耐用的土坯房;靈巧的四川人壘起了奇特的灶臺,炒菜的香氣飄出老遠;來自云南的移民則在山腳下辨識草藥,有人已經開始擺攤行醫;而那群廣西來的壯家青年,正興奮地比劃著,似乎在規劃著哪里可以種下他們帶來的甘蔗苗…
不斷有傳令兵飛馳而來,向他匯報:“報——王爺!今日又從山西方向來了三千移民!”“報——王爺!山東移民隊傳來消息,已開墾荒地超過十萬畝!”“報——喜報!川人勘探隊在南面山中發現大型露天煤礦!品質極佳!”“……”
林丹汗望著這片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土地,喃喃自語:“長生天在上…這才一個月…漠南,就徹底變了模樣啊…”
春風吹拂,大明龍旗與順義王旗在歸化城頭并立,獵獵作響。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北疆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煥發出新的生機。
【系統提示:北疆開發度+50%,獲得能量點】【當前能量點:】【解鎖:邊疆融合技術Lv。1,多民族治理藍圖x3】
朱嘯大喜,多民族治理,雖然我來自后世有一定的經驗,但是系統出品,必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