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士及第(約取五十人):首名為武狀元,授從三品參將銜;次名武榜眼、三名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銜;其余武進士,授從四品守備或正五品千總銜。
?武進士出身(約取百人):授正六品百總或從六品把總銜。
?同武進士出身(約取一百五十人):授正七品總旗或從七品小旗銜。
所有及第者,并非立即赴任,皆需根據其志愿與考評,進入皇家陸軍軍官學堂或帝國海軍軍官學堂,進行為期六個月至一年不等的強化培訓,系統學習新式戰法、參謀作業、后勤管理、乃至語言(針對有志于海外駐防者),結業后方才分配至各部隊擔任實職!”
此策一出,暖閣內眾人皆點頭。這才是真正的“革新軍制”之始,從軍官的源頭抓起,進行系統化、現代化培養。
袁可立撫須道:“王部堂所擬章程,層層遞進,兼顧傳統與革新,考慮周詳。然,數千人的住宿、飲食、考務、安保,以及后續培訓,所費不貲啊。”
帝國銀行行長林墨白立刻起身,從容應道:“首輔大人放心。昨日陛下詢及國庫,截至五月底,國庫實存銀元十六億七千八百五十六萬枚有余。區區三百萬銀元之預算,已于今日一早預備妥當,轉入戶部專項賬戶。此費用涵蓋:
?各地武生赴京路費補貼(憑參考文書于驛站領取)。
?京師集中住宿安排(已命順天府騰出數處官舍、軍營)。
?考核期間飲食供應。
?場地布置、器械損耗、考官酬勞。
?及第者入職賞銀、初期俸祿及軍校培訓費用。
款項充足,絕不會因經費問題耽誤大典分毫。”林墨白語氣平淡,卻透露出帝國金融實力的無比雄厚。
李邦華則關心另一事:“陛下,數千武生匯聚京師,雖多是熱血報國之士,然亦需防宵小之輩趁機作亂,或有關外、海外細作混入其中。安保一事,需周密部署。”
朱嘯點頭:“李卿所慮甚是。此事,朕已交于龍鱗衛指揮使趙鐵柱及內廠提督方正化協同辦理。于報名核驗、住宿登記、考場周邊,皆會布下明暗哨卡,嚴加巡查。非常時期,當用非常之手段,確保大典萬無一失。”
最后,朱嘯站起身,走到那幅大明輿圖前,目光深邃:“此番武舉,非為一時之選,實為百年大計。通過此制,朕要打破將門世襲、地域抱團之舊習,廣開才路,唯才是舉!要從這五千人中,選出真正能理解朕之戰略、善用新式兵器、敢于馳騁萬里之新一代軍官團!陸軍如此,海軍更是如此!”
他看向俞咨皋:“俞卿,海軍軍官學堂六年積累,首批百名學員即將出師,此次當借此武舉,一鳴驚人!讓天下人看看,我大明海軍需要何等英才!74炮戰列艦的艦長,絕非僅憑勇力便可勝任!”
俞咨皋激動躬身:“臣遵旨!海軍上下,必不負陛下厚望!定讓那批小子們,在武舉場上顯出我海軍的威風來!”
朱嘯又看向眾人:“章程大體已定。王愛卿,即刻根據今日所議,細化各科考核標準、評分細則,寫成條陳,報朕御覽后用印,明發天下!袁先生、李先生,內閣負責總攬協調,確保各部通力合作。宋愛卿,天工院全力保障新式科目考核。林行長,資金確保無誤。”
“臣等遵旨!”眾人齊聲應道,個個神情振奮,他們都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制定一項必將影響大明國運的重大制度。
隨著詳細的武舉章程通過《大明日報》和驛傳系統迅速傳遍天下,一場前所未有的、融合了傳統武勇與現代軍事知識的選拔盛宴,即將在帝國的首都隆重上演。無數的青年才俊,正從四面八方,沿著寬闊的水泥官道,乘坐著飛奔的火車,懷揣著夢想與抱負,向著北京城匯聚而來。而帝國海軍那一百名歷經六年嚴格訓練、即將出師的軍官種子,也將在這次武舉中,首次向世人展示他們的專業素養,成為大明海軍走向深藍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