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十月十五日。
京師大校場,萬籟俱寂。持續半月有余的武舉大比,所有考核項目均已塵埃落定。歷經體能的殘酷篩選、傳統武藝的龍爭虎斗、新式科目的顛覆性考驗,能堅持到最后的武生,已不足三千之數。他們列隊肅立于閱兵臺前,人人屏息凝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近乎凝固的緊張與期待。今日,將舉行最后一場考核,并最終決定所有人的名次與命運。
高踞臺上的天啟皇帝朱嘯,目光掃過下方一張張年輕、疲憊卻寫滿渴望的面孔,沉靜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唯有十二旒之后那雙熔金般的瞳孔,深邃如淵,仿佛能洞穿人心。
一、殿前策論·經國韜略
第一項:策論答辯(最終考核)。
此乃此次武舉恩科的壓軸大戲,由皇帝朱嘯親自擬定考題,并與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重臣一同臨軒聽答。考題不再局限于具體戰術,而是直指帝國未來的國防戰略與軍制根本。
考題由司禮太監當眾宣讀,聲音通過擴音系統傳遍全場:
“朕觀當今寰宇大勢,西夷東漸,海波不靖;北虜雖暫伏,然狼性難馴;西南土司,時叛時附;東南倭患,余燼未熄。”
“問:我大明未來十年,國防之重心當在何方?陸師、水師,孰輕孰重?軍制、武備、將才選拔,當如何革新,方能保社稷永安,開萬世太平?”
“諸生可暢所欲言,不必拘泥圣賢陳說,朕要聽的是諸卿之真知灼見!”
此題一出,臺下武生無不色變。此題格局宏大,立意高遠,直指國家戰略頂層設計,遠超個人武藝乃至戰役指揮范疇,極考眼界、格局、戰略思維與對國情的深刻理解。
答辯采用抽簽順序,逐一上臺,面對皇帝與重臣,陳述己見。氣氛之莊嚴,壓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眾生答辯,風采各異:
?海軍學員集團(趙承霄、錢知晏、孫景和等):
他們從容不迫,邏輯縝密,答案充滿了前瞻性與專業性。
趙承霄率先出列,聲如洪鐘:“啟奏陛下!未來十年,乃至百年,大明國防之重心,必在海洋!”開場便石破天驚!
“西洋諸國,憑堅船利炮,已縱橫四海,攫取巨利。其勢若洪流,不可阻擋。我大明若仍固守陸疆,忽視海權,則必如南宋偏安,終將受制于人!”
“故,水師非與陸師爭輕重,乃國家開拓之臂膀,財富之通道,安全之屏障!當傾力打造一支可縱橫四海之無敵艦隊!軍制革新,首在建立專業海軍軍官團,武備革新,首在鐵甲艦與重炮,將才選拔,亦當向通曉航海、炮術、海戰者傾斜!”
其言論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引用了大量西方海上擴張的數據和案例,令在場許多守舊將領瞠目,卻讓皇帝和徐光啟、俞咨皋等人頻頻頷首。
錢知晏則補充了具體實施步驟,提出“三步走”戰略:鞏固近海、巡弋南洋、挺進大洋,并詳細闡述了海軍軍校建設、艦船迭代、海外基地設想等,數據翔實,規劃周密,如同一份成熟的戰略報告。
?楊文岳(字岱宗):
他舉止沉穩,引經據典,展現出深厚的儒學功底與全局視野。
“陛下,臣以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然戎事之基,在于國力。未來十年,當陸海并舉,然略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