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然戎事之基,在于國力。未來十年,當陸海并舉,然略有側重。”
“北疆防線,仍需精兵強將鎮守,然可依托新式堡寨、火器,采取更積極主動的防御反擊策略,以節省兵力。”
“水師確需大建,此為開拓之需,亦為護商之要。然水師耗費巨萬,需與國力增長相適,循序漸進。”
談及西南土司問題時,他目光炯炯,條理清晰,竟提出了一套系統方略:
“至于西南土司,叛附無常,癬疥之疾,然亦可成心腹之患。臣以為,非僅憑武力可根治,當剿撫并用,文武兼施,使其歸心王化,方為上策。”
“其一,必以雷霆軍威,挫其銳氣,殲其首惡,使其知朝廷不可抗衡,方能坐而論撫。”
“其二,于要害之地,筑城垣,駐精兵,建衙署,示朝廷法度威嚴常在。”
“其三,劃一賦稅勞役,漢夷同例,使其明曉皆為陛下子民,無分彼此,不生驕妄之心。”
“其四,打破隔閡,強遷漢民與土民雜居,官府助其建房拓田,教以先進耕織之法,使其有恒產有恒心。十載之后,互通婚姻,百年之內,漸趨融合。”
“其五,令各土司遣子嗣入府城官學,習漢字,讀圣賢書,一年一輪換。既為質,亦為教,使其下一代心向中原。”
“其六,廣建社學,延師授課,傳播教化,使夷人子弟亦明禮義廉恥。”
“其七,扶持商賈,開辟驛路,使貨物其流,信息暢通,使山民知外界之廣,不再甘于閉塞貧瘠。”
“此七策并行,持之以恒,則西南可永固,土司之患可漸除矣!”
其策略引經據典,既有戰略高度,又有極強可操作性,將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手段有機結合,老成謀國之風顯露無遺,深得內閣諸臣贊賞,連皇帝也微微頷首。
·勛貴子弟代表-徐胤爵:
輪到他時,他風度翩翩,從容不迫,進言道:
“陛下,西南之事,確為痼疾。方才楊兄所言,深得我心,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臣補充兩點:一者,軍事行動務必迅捷猛烈,擒賊擒王,勿使蔓延,亦免曠日持久,耗費糧餉。可效仿當年韋皋鎮蜀、諸葛亮平南之故事,以精兵奇襲,定其大局。”
“二者,融合之策,需剛柔并濟。除雜居、助學、通商外,亦可遴選土司中有威望、通漢語、心慕王化者,賜予官身,委以虛職,使其表率一方,以夷制夷,則事半功倍。”
“如此,剿撫之間,分寸得宜,西南可期長治久安。”
他的策略與楊文岳不謀而合,且更強調了軍事行動的效率和“以夷制夷”的權術,顯示出勛貴階層對政治操作的熟稔,其見解之老道,遠超其年齡,令人刮目相看。皇帝聞言,看了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訝異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