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字秉忠):
他大步上臺,毫無懼色,聲若洪鐘,語出驚人:
“陛下!啥重心不重心!哪兒不服,就打哪兒!”
“北虜敢來,就殺他個片甲不留!西夷敢犯,就把他們的破船轟沉!西南那些土猴子敢炸刺?老子帶兵進山,把他們寨子全燒了,頭領的腦袋全砍下來壘成京觀!看誰還敢反!”
“軍制革新?簡單!誰最能打,就讓誰當官!誰能搶…呃,誰能開疆拓土,就重賞誰!”
“將才?就得像俺這樣,敢玩命,能帶弟兄們打勝仗,能搶…能獲取糧餉的!”
其言論粗野狂放,充滿血腥與功利,甚至差點說出“搶”字,引得一些文官直皺眉頭。但其話語中那股強大的自信、無所畏懼的悍勇以及對勝利的極度渴望,卻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最原始、最強烈的沖擊力。皇帝朱嘯聽罷,嘴角竟微微勾起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
?高杰(字英吾):
他言辭質樸,卻切中要害:
“陛下,俺是個粗人,不懂大道理。但俺知道,當兵吃糧,就得打仗。未來打哪?誰敢炸刺就打誰!”
“陸師要精,要好盔甲好刀好火銃,餉銀要足,不能克扣!(說到此處,他聲音提高,顯然有感而發)水師俺不懂,但看起來厲害,也該建。”
“當官的,得讓弟兄們服氣!得像陛下這樣,舍得給餉,看得起咱當兵的!也得像戚少保那樣,懂練兵的!”
其話語直白,充滿實戰派的務實精神,尤其強調糧餉和帶兵人的威信,反映了基層軍官最關心的問題。
?李過(字補之):
他言簡意賅,注重細節與可行性:
“陛下,末將以為,未來邊防,需因地制宜。北地以精騎強炮,固守反擊;西南以精兵據險,撫剿結合;海疆則以大艦巡弋,保商護航。”
“軍制革新,首在公平。賞罰分明,晉升有道,則軍心可用。武備需不斷改進,尤其是火器,要打得遠、打得準、耐用。”
“將才…需如陛下此次武舉所選,既要勇猛,也要知兵、知地理、知天時。”
其策略謹慎務實,可操作性強,顯示出與其勇猛外表不符的細致心思。
?其他藩王之后與勛貴子弟:
朱常汐(襄陽)再次發揮機巧,大談“天朝威儀,懷柔遠人,以德服人”,但也不得不承認“武備不可廢弛”,觀點圓滑,缺乏鋒芒。
朱由樺(洛陽)則大拍馬屁,盛贊皇帝高瞻遠矚,武舉英明,具體策略則含糊其辭,缺乏主見。
朱華堞(武昌)依舊剛直,主張“凡犯境者,必全力擊之!”強調軍備擴張和主動出擊,血性十足,略顯激進。
答辯持續了整整一日。皇帝與重臣們始終凝神靜聽,偶爾交頭接耳,或頷首,或皺眉,或沉思。楊文岳與徐胤爵在西南策略上的不謀而合與相互補充,尤其給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