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五年,正月初一。
空氣中,除夕夜狂歡留下的硝煙味尚未完全散去,與千家萬戶早起蒸騰的年糕、湯圓的香甜氣息,以及冬日清晨特有的凜冽寒氣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屬于大明帝都新年的、復雜而充滿生機的味道。
街道上,鋪滿了昨夜燃放的鞭炮碎屑,宛如一層厚厚的紅色地毯。
盡管狂歡至深夜,但五城兵馬司的兵士和順天府的衙役們早已高效地行動起來,主要街道上的碎紅已被清掃大半,露出了整潔的青石板路面,唯有那些偏僻的胡同里,還殘留著節日的斑斕痕跡。
早點攤子的炊煙裊裊升起,賣貨郎清脆的吆喝聲由遠及近,各家各戶門扉開啟,走出穿著嶄新棉袍的百姓,臉上無不洋溢著輕松與喜悅的笑容。
辰時正刻(上午七點),莊嚴而肅穆的鐘鼓聲自紫禁城深處響起,穿透薄霧,傳遍全城。
承天門(今天安門)城樓下,早已是人山人海。文武百官按品秩肅立,身著各色禽獸補子朝服,在陽光下形成一片莊嚴的色塊。來自南洋、西域、蒙古草原乃至極西之地的各國使節,穿著奇特的民族服飾,夾雜其間,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敬畏、好奇與算計。而更多的,是無數聞訊從京城各處趕來的民眾。
“鐺——鐺——鐺——”九聲凈鞭清脆炸響,瞬間壓下了所有的嘈雜與私語。全場數萬人,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巍峨的城樓之上。
終于,天啟皇帝朱嘯的身影,在侍衛和內宦的簇擁下,出現在城樓正中央。他今日未著常服,而是穿戴了最為正式的十二章紋袞龍袍,頭戴十二旒冕冠,垂下的玉藻微微晃動,遮蔽了他部分面容,卻更添天威難測之感。陽光在他身上勾勒出金色的輪廓,仿佛他本人就是這煌煌盛世的化身。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趨步上前,向著城樓下萬民肅穆一禮,然后小心翼翼地展開手中那卷明黃色的、用金線繡著祥云瑞龍紋樣的詔書。他深吸一口氣,運足中氣,那清晰而洪亮的聲音,借助城樓特殊的擴音器結構,清晰地傳遍廣場每一個角落: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膺天命,撫馭寰宇,御極十有五載,夙夜兢兢,如履薄冰,惟恐德薄能鮮,有負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開創之基業,有違列祖列宗之殷殷囑托,有負天下億兆黎民之苦苦期望。
幸賴天地祖宗庇佑,乾坤朗朗;更仗文武百官同心,將士用命;尤感天下萬民勤勉,戮力耕織。遂使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內則倉廩漸實,府庫充盈,外則四夷賓服,海波不興。今雖不敢稱至治,然四海升平之象已顯,小康富足之景可期。
值此新元肇啟、萬象更新之際,為酬謝天地,告慰祖宗,更為彰浩蕩之皇恩,固萬世之國本,特于承天門,頒旨于天下:
一、大赦天下!除謀逆、叛國、貪墨軍餉、殺官、弒親等十惡不赦之重罪外,其余在押囚犯,無論輕重,皆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按律減等或酌情釋放,準其歸家與親人團聚,洗心革面,重作良民!望其感念天恩,自此遵紀守法,不負朕給予之新生!
二、永不加賦!自天啟十五年起,天下農戶,所承祖輩田畝之正賦,一律以天啟十四年數額為基準,定額為永制!后世子孫,無論人口滋生、田畝墾殖幾何,只要大明國祚綿延,皆以此額為限,永不增加!此乃朕對天下農戶之承諾,亦為固本培元之基石!”
(此言一出,城樓下的人群中,尤其是那些從京畿各地被特意邀請來的老農代表,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們布滿溝壑的臉上,老淚縱橫,雙手因長年勞作而粗糙不堪,此刻卻緊緊攥在一起,顫抖著。
不知是誰率先喊出了一聲帶著哭腔的“皇上萬歲!”,瞬間如同點燃了引線,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爆發出來!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沖擊著承天門的城墻,直上云霄。
永不加賦!這意味著壓在他們肩上最沉重、也最不可預知的負擔被徹底卸下,子孫后代都有了明確的預期,可以安心墾殖,無需再恐懼那不知何時會降臨的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