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賦!這意味著壓在他們肩上最沉重、也最不可預知的負擔被徹底卸下,子孫后代都有了明確的預期,可以安心墾殖,無需再恐懼那不知何時會降臨的加征!)
王承恩面帶肅穆,靜靜等待這發(fā)自肺腑的歡呼聲持續(xù)了足足半盞茶的時間,才微微抬手,示意安靜。待聲浪漸漸平息,他繼續(xù)宣讀,聲音更加高昂:
“三、恤農(nóng)固本!為體恤民力,休養(yǎng)生息,鼓勵耕織,特旨:天啟十五年,天下所有農(nóng)戶,免繳田賦實物!然,為充實國儲,平抑糧價,防范災荒,朝廷將責成戶部,于各州縣廣設(shè)、增建常平倉,并按當年各地市價,以現(xiàn)銀公平收購農(nóng)戶之余糧!此謂‘明免暗補,官購民糧’,務(wù)使耕者有其利,倉廩有其儲,豐年不谷賤傷農(nóng),災年有糧可安民!”
(這一條更是讓百姓們喜出望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交皇糧國稅了?而且官府還拿著真金白銀來買自家的余糧?這簡直是亙古未有之仁政!
雖然稍一思量便明白,朝廷收購糧食也是為了國家儲備和平抑物價,但這種“不白要,公平買”的方式,無疑極大地減輕了他們的實際負擔,更將他們直接納入了朝廷主導的商業(yè)流通體系,增加了寶貴的現(xiàn)金收入。商賈之輩更是從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機,朝廷如此大規(guī)模的采購、轉(zhuǎn)運、倉儲,必將帶動一系列相關(guān)行業(yè)。)
“四、興學育才!國之大計,莫重于人才,人才之興,莫先于教育。
自天啟十五年起,科學取士,由三年一試改為二年一試!并詔令天下各府、州、縣,廣設(shè)、增修官學,各鄉(xiāng)、各村,鼓勵設(shè)立社學,延聘名師宿儒授徒。
寒門子弟,凡天資聰穎、品學兼優(yōu)者,可由地方官核實保舉,入州縣官學免費就讀,其筆墨紙硯及部分生活用度,由朝廷學田及地方紳商捐助支應!務(wù)使野無遺賢,人盡其才,寒門亦能出貴子,為朕,為大明,效力四方!”
(這一條在士子文人中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科舉機會增多,意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實現(xiàn)周期大大縮短!而官學免費,更是為無數(shù)貧寒學子打開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門!
這不僅是對人才的渴望,更是對現(xiàn)有士紳階層壟斷知識的一種打破,預示著社會流動性的空前加速。)
“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望爾文武臣工,實心用事;天下百姓,各安其業(yè)。共同砥礪,開創(chuàng)我大明中興盛世!欽此!”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最后的山呼萬歲,不再是儀式性的口號,而是匯聚了感恩、激動、希望與力量的洪流,從承天門下洶涌而起,蔓延至整個北京城,似乎連天地都為之震動!
這道詔書,如同寒冬后的第一場春雨,溫暖而充沛,精準地滋潤著每一個渴望安定與富足的心靈。
大赦給了犯錯者重生之機,彰顯了皇權(quán)的寬仁;永不加賦安了農(nóng)戶世代之心,奠定了社會的穩(wěn)定;官購余糧實了百姓錢袋,激發(fā)了生產(chǎn)的活力;興學育才開了寒門上升之途,儲備了國家的未來!
皇帝通過這道詔書,清晰而有力地向天下傳達了一個無可置疑的信號:朝廷的目標是藏富于民,是與天下人共享這太平盛世的紅利,追求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每一個子民的安居樂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