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魯王府。
相較于福王的失態,魯王朱壽宏接旨時,顯得平靜許多。他整肅衣冠,恭敬地聆聽完畢,叩首謝恩,禮儀一絲不茍。
但當他手持圣旨,獨自回到書房時,那平靜的面具才緩緩碎裂。他走到窗前,望著曲阜的方向,久久不語。圣旨中“安夷省為倭國文教核心,正需王叔這般賢王坐鎮,推行教化”的話語在他腦中回蕩。
“京都……歸化府……”他低聲咀嚼著這個名字,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光芒。那里是倭國的千年古都,公卿貴族盤踞,文化底蘊深厚。陛下將此重任交予他,是知遇,亦是千斤重擔。
他撫摸著書架上那些陪伴他多年的典籍,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沖淡了離鄉的愁緒。“也罷!既然內地已無我用武之地,這海外的文教之功,便由我朱壽宏來開創!將圣賢之道,播撒于東瀛,使王化覆蓋舊都,此乃千秋功業,雖千萬里吾往矣!”他深吸一口氣,眼神逐漸變得堅定,開始研墨鋪紙,親自擬定要攜帶的書籍清單和隨行文士名單。
漢中,瑞王府。
瑞王朱常浩接到圣旨時,正在校場檢閱他的衛隊。他單膝跪地,聽罷旨意,猛地抬起頭,眼中非但沒有懼色,反而迸射出灼熱的光芒。
“臣,朱常浩,領旨!必為我大明,永鎮北溟!”他聲如洪鐘,幾乎蓋過了天使的宣讀。
起身后,他一把將圣旨塞給身旁的長史,大步走到校場將臺,對著臺下肅立的將士們,高舉雙臂:
“兒郎們!陛下的旨意來了!咱們不再困守這漢中一隅了!北溟省,地廣人稀,資源豐沛,正是我等好男兒建功立業、開疆拓土之地!那里或許苦寒,但功勛與榮耀,亦與嚴寒同在!隨本王北上,為我大明,守此北門,開此新土!”
“愿隨王爺!萬死不辭!”校場上響起震天的吼聲。朱常浩胸中豪氣干云,只覺得一條比困守封地廣闊無數倍的道路,正在眼前鋪開。他立刻召集幕僚,開始研究北溟地圖,商討移民、屯墾、開礦諸事,恨不得插翅立刻飛往那片屬于他的天地。
湖廣,桂王府與惠王府。
圣旨幾乎是同時送達兩府。桂王朱常瀛與惠王朱常潤不約而同地屏退左右,在密室中碰頭。
“五哥,圣旨到了,七月十五,天津衛集結?!被萃踔斐檳旱吐曇?,臉上已無朝會時的憂慮,反而帶著一絲興奮。
桂王朱常瀛微微頷首,眼中精光閃爍:“七弟,機會來了。西海、南溟,雖懸海外,卻控扼大洋,貿易咽喉。陛下允我三衛親軍,許留七成賦稅,此中深意,你可明白?”
“天高皇帝遠……”朱常潤接口道,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正是我輩龍歸大海,虎嘯山林之時!”
“不錯!”朱常瀛撫掌,“內地諸多掣肘,到了海外,你我兄弟聯手,整軍經武,發展商貿,撫慰琉球,未必不能經營出一番新局面!這并非背離大明,而是為大明開拓更廣闊的海外基業!”兩人相視一笑,野心在眼神交匯中滋長,開始密議如何選擇封地、如何調配資源,以及……如何在海外建立起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力量。
五大藩王,五種心境,或惶恐,或決然,或豪邁,或暗懷野心。但無論如何,皇帝的意志已通過鋼鐵之路無可抗拒地傳達。隨著期限的逼近,一股無形的張力在五大藩王府邸彌漫開來,龐大的遷移計劃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帝國的東方戰略,即將迎來最關鍵的執行階段。
與此同時,朝會的決議,通過官方邸報和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大明日報》傳遍天下。
《大明日報》頭版以醒目標題刊出:《天佑大明!東瀛全境撫定,四省巡撫御史齊出,圣朝氣象萬千!》,詳細報道了四省人事安排及招募賢才的優渥政策。文章旁征博引,盛贊天啟皇帝“蕩平積年倭患,開拓萬里海疆,置省設官,恩威并施,實乃千古未有之雄主!”
消息傳出,舉國歡騰,而歡騰之最,莫過于東南沿海各省。
浙江,寧波港。
老漁民陳老漢蹲在碼頭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望著平靜的海面,對身邊剛從船上下來的兒子感嘆道:“狗娃,聽見沒?倭國……沒了!變成咱大明的東瀛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