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民陳老漢蹲在碼頭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望著平靜的海面,對身邊剛從船上下來的兒子感嘆道:“狗娃,聽見沒?倭國……沒了!變成咱大明的東瀛省了!”
兒子興奮地抹了把臉上的海水:“爹,早知道了!鎮上都在說呢!以后再也不用擔心倭寇半夜摸上來了!咱家的船,以后跑海也安心了!”
陳老漢渾濁的老眼里泛出淚花,用力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好啊……好啊!你太爺爺就是死在倭寇刀下……這口氣,憋了咱家幾十年了!如今,終于……終于……陛下圣明啊!”說著,他面向北方,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南直隸,蘇州府。
繁華的觀前街上,一座茶樓里人聲鼎沸。說書先生醒木一拍,口沫橫飛:“……話說那遼國公盧象升,天兵下凡一般,于會津若松城下,殺得那德川余孽是人仰馬翻!最后一刀,咔嚓!了結了那偽將軍的性命!從此啊,東瀛五省,盡入我大明版圖!”
“好!”茶客們哄然叫好,紛紛打賞。
一個綢緞商人大聲道:“掌柜的!今日在座各位的茶錢,我包了!慶祝倭患永除,慶祝陛下英明!”
“張老板豪氣!”
“同喜同喜!”
茶樓內氣氛熱烈,人人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解脫。
福建,泉州。
海商李旦的府邸內,這位縱橫南洋的大海商,看著手中的《大明日報》,對幾個兒子和心腹掌柜笑道:“看到了嗎?這才是真正的大勢!朝廷在東瀛設省,往后咱們的船隊過去,就是國內貿易,少了多少麻煩?多了多少便利!告訴下面的人,抓緊準備,東瀛五省,尤其是北溟和南溟,商機無限!”
從山東到廣東,沿海城鎮鄉村,許多地方自發燃放起煙花爆竹,徹夜不息,比過年還要熱鬧。士紳百姓紛紛前往海神廟、天后宮叩謝神恩,更感念朝廷和皇帝之德。“圣君”、“千古一帝”的稱頌之聲,發自肺腑,響徹云霄。
內地士林亦為之震動。翰林院和吏部門前,咨詢報名的年輕官員和舉人絡繹不絕。東瀛仕途,雖遠隔重洋,卻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榮耀。
“王兄,你可報名了?”
“報了!為何不報?俸祿翻倍,考績單列,三年后回來,至少也是個知府!總比在京師各部做個清苦的觀政進士強!”
“說的是!讀圣賢書,所為者,不就是治國平天下?如今有王化于海外的機會,正是我輩建功立業之時!”
紫禁城中,天啟皇帝朱嘯立于高高的宮墻之上,遠眺東方。他深知,任命官員、頒布政策、乃至強制移藩,都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這些官員和藩王在陌生的土地上有效施政,如何讓移民扎根,如何讓文化融合,將東瀛真正轉化為帝國強盛的基石。
但他的眼前,仿佛已經看到了那支史無前例的龐大船隊,正在天津衛集結。二百名躊躇滿志的翰林庶吉士,數千名渴望功名的進士舉人,八百名肩負教化使命的北孔門生,數百名藩王屬官與能工巧匠,八萬名手持禪杖、口誦佛經的僧眾,以及那五位心思各異、卻不得不登船東渡的大明親王……他們將在七月,迎著夏季的海風,浩浩蕩蕩,揚帆東渡。
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官職、經書、工匠和佛法,更是大明帝國的意志、文明、野心與內部矛盾的轉移。
帝國的東方戰略,正從血與火的軍事征服,邁向更深層次、也更波瀾壯闊、更充滿不確定性的治理、融合與朱家內部的海外博弈。東瀛五省的未來,將在這史無前例的大遷徙、大教化、大移藩中,緩緩鋪開一幅血與火、權與謀、希望與絕望交織的全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