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后,一座七層石塔巍然矗立于京都南郊。
塔身雄渾,線條剛硬,通體呈現出一種暗沉的青灰色,仿佛凝聚了無數亡魂的怨氣與恐懼。
塔身并無過多裝飾,唯有每一層的檐角,都雕刻著猙獰的螭吻,怒目圓睜,俯瞰著四方。
整座塔散發著一股森然、沉重、令人望而生畏的鎮壓之氣,仿佛一頭沉默的巨獸,盤踞于此,永鎮邪祟。
塔成之日,一座巨大的石碑也被豎立在塔前空地。石碑以整塊青石雕成,高約丈五,巍峨厚重。
俞咨皋率領眾將,及數千明軍將士,肅立于塔碑之前。
碑文以遒勁有力的楷書刻就,填以朱砂,在陽光下紅得刺眼,正是天啟皇帝御筆親題:
《鎮倭塔碑》
朕聞:漢武鞭撻四夷,竇憲燕然勒功。蓋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義旗所指,順撫逆誅。
倭島小丑,僻處海隅。沐漢唐之遺澤,非止一朝;負蛇豕之反復,已然千載。僭號妄尊,屢窺中土;縱寇行掠,荼毒邊黎。其罪貫盈,神人共憤。
朕承天命,撫臨萬方。赫赫天威,豈容鼠輩跳梁?爰整六師,跨海東征。旌旗蔽空,舳艫千里。王師所至,如湯沃雪;逆酋授首,僭偽蕩平。
惟爾京都,舊稱平安。乃倭酋盤踞之巢穴,亦余孽潛伏之淵藪。冥頑不靈,屢干天誅。特命上將,肅清妖氛。鐵騎踏破東京之郭,以示天威之不可犯;刑戮三千頑逆之徒,以明國法之不可渝。
乃筑斯塔,命曰“鎮倭”。基鎮逆酋之顱,永錮其魄;塔壓群丑之骨,長懾其魂。俾使東瀛遺民,睹塔思過,望碑知畏。恪守王化,永為不叛之臣;若萌異志,斯塔即其榜樣!
銘曰:
天啟圣武,跨海揚旌。富士勒銘,京都筑塔。
順者恩撫,逆者雷霆。鎮倭永峙,海宇澄清。
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刊石立誓,億兆斯享!
天啟十五年秋八月吉日大明皇帝敕建
通譯官將碑文內容高聲翻譯出來,那字里行間透出的煌煌天威、冰冷殺意,讓所有聽聞的倭人面無人色,渾身顫栗,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般癱軟在地。
俞咨皋整了整衣甲,上前三步,面向北平方向,單膝跪地,朗聲道:“臣,俞咨皋,奉旨鎮倭塔成!謹祭告天地祖宗,陛下神威浩蕩,大明國運永昌!”
身后數千將士齊刷刷跪倒,聲震四野:
“陛下神威浩蕩!大明國運永昌!”
張獻忠起身,撫摸著冰涼的塔身巖石,咧嘴笑道:“陛下圣斷!真是痛快淋漓!這座塔立在這里,我看哪個倭寇還敢作亂?這就是他們的催命符!”
趙承霄凝視著那朱紅的碑文,尤其是“順者恩撫,逆者雷霆”八字,沉聲道:“獻忠,此塔此碑,不僅是殺戮的見證,更是陛下統治東瀛的基石。它警示世人,順逆之間,便是生死之別。其意深遠,非止一代之功。”
錢知晏點頭附和:“不錯,鐵騎巡城立威于當下,血筑京觀懲戒于既往,而此塔此碑,則將這份天威,固化于此,傳承后世。文治武功,恩威并施,陛下圣慮,非我等所能及。”
孫景和看著高聳的石塔,感受著那無形的壓迫感,肅然道:“皇威如獄,浩蕩如此。我等身為大明將士,能參與此等壯舉,與有榮焉!今后更當恪盡職守,護此塔,衛此土,揚此威!”
俞咨皋轉過身,目光掃過巍峨的鎮倭塔,掃過朱紅的御碑,掃過麾下慨然的將領,最后投向遠方富士山的方向。在那里,盧象升所立的豐碑,正宣揚著王道的仁德。
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一恩一威。
富士山豐碑與京都血塔,如同帝國經略東瀛的雙翼,共同鑄就了大明在此地不可動搖的統治基石,也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刻下了屬于天啟時代的、最深最痛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