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六年,元月十五,上元佳節。
北京城的雪從臘月二十八便開始下,時斷時續,到了今日,城內外的屋頂、街巷仍覆著一層潔凈的銀白。
各主要街道早已扎起繁復而絢麗的燈坊,以竹為骨,覆以彩絹、明紗,內燃巨燭,照耀如同白晝。
形態各異的冰燈擺放在官署衙門前,晶瑩剔透,巧奪天工;走馬燈旋轉不休,其上繪著的山水人物、傳奇故事活靈活現;紗燈輕薄如霧,透出的光暈柔和而迷離。
家家戶戶門前都懸掛著寓意吉祥的紅燈籠,連成一片溫暖的海洋。
空氣中彌漫著爆竹燃放后的特有硝煙味,混合著從酒樓食肆飄出的酒香、肉香,以及仕女們環佩之間流瀉的淡淡脂粉香氣,共同構成了這上元佳節獨有的、令人沉醉的喜慶氣息。
然而,今年的上元節,與往年相比,氣氛中又潛藏著一絲不同尋常的凝重與期待。
來自琉球、安南、暹羅、真臘,乃至遠道而來的西域葉爾羌、吐魯番諸部,以及漠北喀爾喀、科爾沁蒙古各部的使團,還有因貿易而暫留京師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傳教士等,皆在數日前接到了禮部下發的正式公文。
皇帝陛下將于今夜在新建成的“觀星臺”賜宴,與臣民共慶佳節,并“昭示祥瑞,以彰天佑”。
消息靈通之士早已將風聲傳出,皆知這位年輕的大明天子,自天啟七年以來,便以雷霆手段整頓朝綱、推行新政,數年之間,國庫充盈,軍備修明。
更揮師東進,平定遼東半島,犁庭掃穴滅后金八旗,改朝鮮藩國為樂浪省,恢復漢朝天下,更是派兩路大軍,跨海東渡,一舉平定困擾海疆多年的東瀛,設東瀛五省;北上懾服蒙古諸部,西撫西域;南洋諸國,亦紛紛上表,請求內附或加強朝貢。
去歲,更是以強硬姿態,與盤踞南洋、氣焰囂張的荷蘭紅夷交鋒,迫使其退出澎湖,并承諾遵守大明海權新政。
這一連串動作,早已震動了朝野,也使得此次上元節宴與所謂的“祥瑞”,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弦。
誰都明白,皇帝此刻要昭示的,絕非凡品,其背后必然關聯著帝國未來的方向。
是夜,皇城西北隅,新建的寰宇觀星臺巍然矗立。
此臺依據某種秘而不宣的“龍魂協議”獎勵藍圖建造,基座以巨型花崗巖壘砌,高約十丈,臺身則融合了青磚與一種罕見的、略帶溫潤光澤的黑色石材,整體呈八角形,向上漸次收分,線條流暢而充滿力量感。
臺上層樓疊構,飛檐斗拱,飾以琉璃瓦獸,在無數燈球的映照下,流光溢彩,宛如仙宮瓊閣。
其高度遠超京城任何建筑,直插深邃的夜空,仿佛真要觸摸到那漫天星辰。
臺基四周,身著金色山文甲、披著大紅織錦斗篷的御林軍將士,盔明甲亮,持戟而立,肅靜無聲,只有甲葉在夜風中偶爾相擊,發出清冷的微響。
受詔的文武百官、宗室勛貴、各國使節,皆按品級和方位,于臺下寬闊的廣場上列席。
官員們身著各色補子朝服,勛貴們則遍身錦繡;番邦使節服飾各異,有穿交領寬袍的,有戴頭巾披長袍的,亦有身著緊身雙排扣禮服、頸掛金鏈的,形成了鮮明對比。
眾人雖按照禮儀低聲交談,但目光都不約而同地,一次又一次地瞥向那高高在上、尚未有主人身影的主臺,眼神中交織著好奇、揣測,以及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戌時正,凈鞭三響,清脆凌厲的聲音劃破喧囂,緊接著,鐘鼓樓上傳來了深沉悠揚的鐘鼓聲,宣告天子駕臨。
“陛下駕到——!”
司禮太監尖銳而極具穿透力的唱喏聲響起,瞬間,廣場上如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浪洶涌而起,直沖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