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號船艦出現在大沽口時,消息便瞬間傳遍了京師。
翌日清晨,乾清宮西暖閣內,輝光石穩定而明亮的光芒取代了傳統的燭火,將房間映照得如同白晝。
空氣中彌漫著淡雅的龍涎香氣。朱嘯端坐在紫檀木御座之上,已然換回了莊重繁復的十二章紋袞服,雖眉宇間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旅途疲憊,但那雙熔金般眼眸卻比離京時更加銳利,沉淀著審視與決斷,帝王的威儀愈發深沉。
御座下首,大明帝國真正的權力核心——內閣成員及幾位關鍵領域的重臣,早已按班肅立,鴉雀無聲。
首輔袁可立,三朝元老,須發皆白,面容清癯,眼神中沉淀著歷經風雨的睿智與洞悉世事的沉穩;次輔李邦華,神色剛正不阿,既是清流言官的領袖,亦是處理實際政務的能臣;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目光炯炯有神,對格物、農學、泰西之學皆有精深造詣,是陛下“實學”興國戰略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實踐者;兵部尚書王在晉,精于邊務軍略,如今統籌全局軍事;戶部尚書李長庚,執掌天下錢糧,眉頭雖常因帝國龐大的開支體系而微蹙,但此刻眼神中卻帶著底氣——畢竟國庫充盈遠超歷代;工部尚書宋應星,這位以《天工開物》名動天下的奇才,如今正主持著諸多“天工”項目,是帝國科技飛躍的掌舵人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兩位:一位是身著超品國公蟒袍,氣度雍容,面帶精明之色的皇家商會會長、衛國公張國紀;另一位則是身著特制深色常服,氣質沉靜,眼神中透著金融家特有精準與冷靜的皇家銀行行長林墨白。
此二人,一個掌握著連接海內外的龐大商業網絡與工業資本,一個執掌著調控帝國金融命脈、發行銀元的中央銀行,皆是新朝經濟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眾卿平身。”朱嘯的聲音平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在寂靜的暖閣內清晰回蕩,“朕離京數月,國事賴諸公勤勉操持,尤以太子監國,諸公盡心輔左,朝局平穩,新政有序,朕心甚慰。”
“此乃臣等本分,陛下洪福齊天,太子殿下天資聰穎,臣等不敢居功。”首輔袁可立代表眾人躬身回應,言辭懇切。
“今日召諸公前來,是有一系列事關國本、決定我大明未來百年氣運之重大方略,需與諸公詳議,集思廣益,潤色補充,務求盡善盡美,以期順利推行。”
天啟皇帝朱嘯沒有過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題,彰顯出時間的緊迫與決策的鄭重。
他示意身旁的內侍,將數份以優質紙張謄寫清晰、裝幀精美的文書,分發給在場的每一位重臣。
文書之上,正是朱嘯在天津行宮與核心心腹反復推敲、最終定稿的五條核心施政綱領,此刻表述更為精煉、條理更為清晰、措辭更為正式:
1。《官吏考成法新編》綱要:核心在于確立“實效”為唯一準繩,建立量化考核指標體系,重點考察官員在推廣新技術、提升行政效率、改善民生福祉、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的實際業績,明確“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獎懲機制,尤其突出對勇于任事、善于創新者的破格提拔與重獎。
2。漕運、鹽政革新試點方案:提出成立跨部門的“漕運改良專項小組”與“鹽政革新籌備處”,前者研究在關鍵樞紐引入軌道轉運、標準貨箱、蒸汽拖船等機械化、標準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后者則秘密設計“特許經營權競標”與“透明化累進稅制”相結合的新鹽法,并初步選定淮安與長蘆作為試點區域。
3。《海外及邊疆開拓條例》草案:以土地優先開發權、稅收大幅減免、皇家銀行專項低息貸款、朝廷武裝護航等極具吸引力的條件,鼓勵和規范民間資本組建開拓公司,前往東瀛五省、樂浪省、南洋已控區域,乃至未來探明的北美等域外之地,進行貿易、墾殖、開礦。明確朝廷設立“開拓總督府”進行統籌管理,并將開拓公司繳納的專項稅收,反哺于蛟龍水師擴建與遠洋保障力量建設。
4。海防與情報體系強化方略:涉及蛟龍水師新式艦艇的加速列裝與人員訓練;福建水師(鄭芝龍部)、臺灣駐軍(鄭成功部)與主力水師的防區協調與聯動機制;天命軍(陸軍)參與重要港口、沿海要塞守備及內陸應急維穩的預案;以及龍鱗衛、暗影衛對朝內反對勢力、東南潛在通夷士紳及境外西夷勢力的全方位、無死角監控與精準打擊策略。
5。“天工興國”與實學教育推進計劃:確立“天工杯”競賽作為國家最高級別的科技創新平臺,其獲獎項目將由“天工院”直接資助進行深度開發與全國推廣;大規模擴建“皇家玄武學院”,并在東瀛五省的江戶、樂浪省的漢城設立分院,吸納當地精英;同時在國子監全面深化格物、數算、地理、律法、金融等實學課程比重,從制度上打破唯有經義文章方能晉身的舊例,為帝國培養源源不斷的新型人才。
閣臣與重臣們快速而仔細地瀏覽著手中的文書,暖閣內一時間只剩下紙張翻動的沙沙聲與偶爾不自覺的吸氣聲。
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極其凝重而又混合著興奮、憂慮、贊同等復雜難言的神色。
這五條方略,直指舊有制度最深層的積弊與利益格局的核心,其變革力度之大、覆蓋范圍之廣,堪稱開國以來所未有,真可謂石破天驚!
沉寂片刻后,首輔袁可立撫須沉吟,率先開口,聲音緩慢而字斟句酌,充滿了老成謀國的慎重:“陛下,此五策……高屋建瓴,深謀遠慮,直指時弊根本,老臣……拜服不已。”
隨即話鋒微轉,“然,其牽連之廣,震動之巨,亦前所未有。譬如這吏治考成,以‘實效’論英雄,立意極佳,然則,‘實效’如何精準衡量?標準由誰制定?恐使不少熟讀經史、恪守舊規卻不通實務之官員無所適從,其反彈抵觸之力,不可不預先籌謀,謹慎應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