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系統重新建立,不僅傳遞公文,也開始承接民間信件包裹業務。馬車、牛車數量增加,取代了部分傳統的人力搬運(駕籠)。河流上,開始出現明式的渡船和小型貨運帆船。”
“業(生計):產業結構正在重塑。農業仍是根本,但在新作物、新農具(如曲轅犁、龍骨水車)推廣下,效率有所提升。漁業因福王、瑞王等大力推動,已成為沿海省份支柱產業,吸納大量勞動力。
手工業方面,大明工匠帶來新技術,本地歸化工匠學習融合,絲織、棉紡、制陶、漆器、造紙等行業都有所發展,部分產品開始反銷大明本土或出口南洋。
礦業,金銀銅礦等由朝廷直接控制或與藩王合作開發,產量穩步提升。商業最為活躍,隨著寶鈔通行、海陸交通改善、人口聚集,五省內部及與大明本土的貿易額激增。
市集繁榮,店鋪林立,出現了專門經營大明貨物或東瀛特產的商號。”張國紀聽得眉開眼笑,顯然看到了無數商機。
“至于軍民關系,”洪承疇補充道,“東征官兵就地安置,娶當地歸化女子者甚眾。這些軍戶家庭,成為傳播中華習俗、穩定地方的重要節點。
軍士們有了家眷田產,安心戍守;其東瀛妻眷通過學習漢話、漢俗,也加速了自身同化過程。鄰里之間,雖有習俗差異引發的些許笑談,但總體和睦。
昔日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界限,在通婚、共事、日常交往中,正逐漸模糊。”
“總而言之,陛下,”洪承疇最后總結道,聲音鏗鏘有力,“東瀛五省,經過這一年雷霆萬鈞又細致入微的治理,已非一年前那片剛剛臣服、暗流洶涌的群島。
如今,這里衣冠漸仿中華,言語漸趨一統,貨幣通行寶鈔,文教儒釋并弘,百業在安定中復蘇發展,百姓生活溫飽有望且日趨改善,移藩親王各展其長,成為海外屏翰,朝廷政令暢通無阻。
雖遠未至完美,諸如部分地區舊俗頑固、邊遠之地開發不足、藩王間仍需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然其大勢已定,根基已牢。
東瀛,已成為陛下海外開拓國策下,一塊正在被成功塑造的‘海疆樂土’!此皆仰賴陛下圣謨獨運,廟算無遺,亦賴朝廷諸公協力,前線將士用命,五省官民努力!臣洪承疇,不過謹遵圣意,略盡綿薄,協調推動而已。”
洪承疇言畢,深深一揖。整個勤政殿內,一片寂靜,唯有檀香裊裊。袁可立、李邦華等人面露震撼與思索,顯然被洪承疇描繪的這幅海外新政宏圖所深深觸動。
太子朱慈熠更是雙眼放光,小拳頭微微握緊,心中充滿了對父皇偉業和這波瀾壯闊時代的向往。
朱嘯沉默良久,目光掃過御案上的圖冊、寶鈔樣本,以及洪承疇那堅定而疲憊的面容,又緩緩掠過殿中每一位重臣。
終于,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有欣慰,有凝重,更有開拓者的決絕:
“洪卿,爾此番東瀛經略,……辛苦了。朕,心甚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