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料、疊鍛、到滲碳、覆土燒刃,李燁的見識之廣博,對技術的癡迷,讓公輸亮這位老匠師都感到心驚。
他從未見過如此尊崇技藝的上位者。
在秦宗權手下,他只是一個會打造兵器的奴隸;而在李燁眼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位真正的知己。
夜深人夜,面對著燭火下仍在埋頭鉆研圖譜的李燁,公輸亮長嘆一聲,終于下定了決心。
“主公,尋常的蔡州鍛法,圖譜之上皆有記載。”
他緩緩開口,聲音沙啞:“但此法還有最關鍵的一步,秦宗權不知,圖譜上亦未曾記錄。”
李燁猛地抬頭,眼中精光一閃。
公輸亮從懷中取出一本用油布包裹的、更為陳舊的手札,顫抖著遞了過去。
“此乃我公輸家世代相傳的秘法,‘百煉清鋼,油鹽淬火’。”
“以油淬火,可使刀刃剛硬;以鹽水再淬,可令刀身堅韌。兩者結合,方能剛柔并濟,成就真正的神兵利器!”
李燁接過手札,如獲至寶。
他深知,這薄薄的冊子,承載的是一個匠人世家最珍貴的托付。
“大師信我,我必不負大師!”
然而,李燁并未就此滿足。
在公輸亮驚愕的目光中,他提出了更多匪夷所思的要求。
“大師請看,我們可否將鍛刀的步驟拆分開來?一批人專門煉鐵,一批人專門鍛打,一批人專門淬火,一批人專門開刃……”
“所有刀的長度、重量、弧度,都做成一模一樣,任何一把刀的部件,都能換到另一把刀上。”
“流水線生產”、“標準化零件”……這些超越時代的概念,從李燁口中說出,為公輸亮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起初是質疑,然后是爭論,最后是茅塞頓開的狂喜。
在李燁的理論指導與公輸亮的技術實踐下,整個將作大營的生產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無數次失敗與改進,半月之后。
“鏘!”
一柄嶄新的鋼刀被浸入冰冷的淬火液中,發出一聲清越的龍吟。
當它被取出時,刀身呈現出流水般的細密花紋,刃口在火光下閃爍著森然的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