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紅牛初上市之時,在地推團隊精準的線下推廣和大量gg資源的加持下,市場反響一度熱烈,產品迅速鋪遍了獅城大街小巷的士多店,甚至一度出現斷貨。
廖博文原本堅信,紅牛會延續在歐美和港澳地區的火爆勢頭,成為又一款明星功能飲料。
可現實,卻狠狠給了他一記耳光。
“沒道理啊——”他低聲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說道:“聽說紅牛在美國、香港、
濠江都賣得非常好,為什么偏偏在新加坡偃旗息鼓?”
是定價策略出了問題?
還是渠道鋪設不夠精準?
又或者,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觸達目標消費群體?
各種猜測不斷在他腦中翻騰,卻始終找不到那個關鍵的錯誤節點。
他知道,這個問題必須儘快找出答案。否則,不僅年度績效可能被一票否決,這一年所有的努力,也恐怕要付諸東流。
他心煩意亂地走出辦公室,決定親自去市場上轉一轉,既是為了實地考察紅牛的銷售情況,也想藉此排遣心中的煩悶。
信步來到一家街角的士多店,他的目光很快鎖定在冷飲柜旁。
這一看,卻讓他心頭一緊。
百事可樂、可口可樂,以及幾款本地品牌的功能飲料賣得如火如茶,店員補貨的身影幾乎沒停過,貨物流轉極快。
而與這片繁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旁的罐裝紅牛被擠到了冷柜的角落,幾乎無人問津。
偶爾有顧客拿起來打量片刻,猶豫幾下,又放回原處,最終選擇的仍是熟悉的汽水。
直觀的場面,比報表上的數字更具衝擊力。
廖博文的心情一下子沉到谷底,
他默默站在不遠處,持續觀察了近兩小時。
進店顧客絡繹不絕,買汽水、啤酒、果汁,卻始終沒有一個人最終拿起紅牛。
廖博文站在便利店的冷柜前,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難道問題出在口味上?
他立刻轉身走向附近的幾家茶餐廳和食閣,這里是新加坡人日常用餐的地方,也是飲料消費的重要場景。
他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地人在點飲料時普遍偏愛甜度較高的飲品,就連咖啡和茶都會特別要求“多”。
與此同時,在濠江一家屈臣氏的辦公室中,魏浩翔正對滿倉庫滯銷的百事可樂發愁。
目前,整個集團在濠江市場的業務重心僅在於三款飲料:可樂、紅牛和蒸餾水。
紅牛自然不用多說一一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市場,僅靠每晚幾家大酒店就能賣出幾百件;連蒸餾水也銷量平穩。
可偏偏是百事可樂,始終打不開銷路。
別說與可口可樂抗衡,就連一些本土小品牌的汽水也都賣得比它好。
魏浩翔沉重地嘆了口氣,臉上籠罩著一層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