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翔沉重地嘆了口氣,臉上籠罩著一層愁云。
最近香港總部頻頻催促他提交一份飲料市場報告,可面對這樣的銷售落差,他實在不知該如何下筆。
魏浩翔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明白光在倉庫里發愁解決不了問題。
他抓起筆記本,決定親自去市場上尋找答案,
他沒有率先前往大型超市或連鎖便利店,而是徑直走向那些散落在濠江街頭巷尾的傳統雜貨店和社區小賣部。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銷售點,恰恰是當地飲料市場最真實的毛細血管。
在一家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老字號雜貨店門前,他停下腳步。
店門口堆著幾箱正在促銷的飲料一一正是百事可樂,
店主是位穿著汗衫的老伯,搖著蒲扇聽著收音機。
“老板,生意不錯啊。”魏浩翔笑著搭話,遞上一支煙說道:“想問問,這百事可樂賣得怎么樣?”
老伯警了一眼那堆貨箱,搖搖頭道:“年輕人,別提啦。這批貨擺了三四天,才賣出去兩三箱。對面的可口可樂一天就賣完嘍。”
“怎么會這樣?是價格問題嗎?”
“價錢都差不多。”老伯接過煙,點燃后說道:“但年輕人就是認可口可樂,才不管你是不是百事可樂呢。”
他頓了頓,像是想起了什么,“你看看那邊——“
老伯指向對面街邊的茶餐廳。正值下午茶時間,魏浩翔注意到,幾乎每張餐桌上都擺著可口可樂的玻璃瓶,而百事可樂的身影卻寥寥無幾。
隨后的幾天,魏浩翔又走訪了多家餐飲場所。在一家頗受年輕人歡迎的西餐廳,他與經理聊了起來。
“我們試過推百事可樂套餐。”經理坦言道:“但很多客人會特意要求換成可口可樂,甚至愿意加錢。后來我們索性就不進百事了。”
更讓魏浩翔驚訝的是在學校周邊小賣部的發現。放學時分,學生們蜂擁而至購買飲料,他注意到一個現象:幾乎沒有人特意選擇百事可樂。當他攔住幾個中學生詢問時,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百事?太甜了吧,喝起來像藥水。”一個男生毫不避諱地說:“可樂才是正宗味道。”
隨著調查的深入,魏浩翔逐漸發現了一個被總部忽略的事實:在濠江這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市場,消費者對可口可樂有著近乎固執的品牌忠誠度。
百事可樂不僅輸在口味偏好上,更輸在了一種深植於本地消費文化中的認知慣性。
夜幕降臨,魏浩翔的筆記本已經記滿了觀察記錄和數據,心中漸漸浮現出一個大膽的猜想:
或許百事可樂在濠江的困境並非源於銷售策略的失誤,而是品牌本身與本地消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逾越的情感隔。
第二天,他召集市場團隊,下達了新的指令:“暫停一切促銷活動,我要你們深入街頭,去聽聽濠江人真正想喝什么。我們可能從一開始就問錯了問題。”
香港總部要的不僅僅是一份解釋銷售數據的報告,魏浩翔現在明白了,他需要提供的是一個重新理解濠江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