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廣陵雖然還達不到日后揚州的程度,卻也是運河重鎮。自然催生出了繁忙的碼頭,和與之相伴的市鎮。
只可惜受到兵災匪患的影響,至今還沒有恢復元氣。
而且目前的邗溝運河因為缺乏維護,有多處都出現了嚴重的泥沙淤積,其中最嚴重的當屬射陽湖進出口附近。
在很多河段中,原本能并行兩艘漕船的河道,如今連單船通行都顯得十分艱難,嚴重影響了運河漕運的效率。
劉備前些日子南下時,在射陽附近也只能棄舟登岸,直到繞過射陽湖后,才重新走的水路。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邗溝這種半死不活的情況,大概要等到陳登擔任廣陵太守后,重新疏浚了水道,才會得到改善。
不過在陳登死后,曹老板為防止東吳襲擾劫掠人口,強行把整個淮南地區的人口都遷徙到了北方,也導致邗溝幾近荒廢。
曹丕繼位伐吳時,曾短暫重修此水道,但終究因為水淺難行大船,在那次虎頭蛇尾的伐吳之戰之中,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直到晉朝統一,重置淮南郡縣,邗溝方才恢復了溝通江淮的漕運職責。
就目前張昀連日來的觀察,因為邗溝入江口距海不遠,這一段的江水會受到海潮牽動,每日的漲落都十分明顯。
而江海之間的洄游魚群,也在隨著潮汐進行活動。漲潮時溯江而上,退潮則回歸大海。而這交匯的河口處,便是一個天然的洄游漁場。
漢代的捕魚技術還十分落后,無非就是用魚竿釣魚、手撒漁網、或是升降式的竹制魚簍,捕魚的效率十分感人。
不過也正因為捕撈技術太過原始,如今的長江漁產極為豐沛,可謂潛力巨大。
張昀這陣子琢磨的,就是如何成規模地,把這處極具潛力的漁業資源變成軍糧。
雖然目前劉備軍中暫時不缺糧草,可一旦想要擴軍,糧食就不夠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就是“開源節流”四個字。
不過這“節流”是萬萬不敢的,軍糧一減很容易鬧兵變,也只能從“開源”上想辦法。
為此,他每日都在這河口附近徘徊流連,苦思冥想。
張昀前世并不愛釣魚,對捕魚也沒什么研究。突然開始琢磨漁業水產這些事兒,是因為他想起來,三國志里曾記載袁術軍因征兵太多,導致軍中時常缺糧。
而在淮南的時候如果遇到軍糧不濟,袁術就會讓士兵們去撿河蚌充饑。
百家講壇里還專門提過這事兒,當時那位教授的態度還帶著點嘲諷。
不過穿越之后的經歷讓張昀明白,亂世中很多時候,能有口吃的就很不錯了!
再者說,河蚌配著米飯不也挺帶勁的么?
只不過如今既然身處大江之畔,他自然不滿足于只是在河邊拾蚌,還想搞出點技術含量更高的辦法。
荊吳一帶的人本就是“稻飯羹魚”,要是有大量的漁獲補上,士兵們一餐至少能減三成糧米。
日積月累之下,可不是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