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劉備這邊上上下下,都覺得張昀乃是料敵機先、算無遺策的“大菜”。
以后怎么樣還不好說,但眼下的他確實還沒到這個水平。
目前張昀所依仗的,主要還是對歷史軌跡的先知先覺。
要論起對今后數年間,天下大勢走向的判斷,那可謂是當世無人能出其右。
但隨著他介入越深,歷史走向偏移愈大,這種優勢也在逐漸消退。
不過就算到了那時,憑借著對諸多歷史人物性情才具的了解,再結合具體的形勢發展,張昀依舊能分析推導出不少有用的東西。
但就此時來說,張昀的長項還是在于洞悉大勢,擘畫方略。(當然了,還有不定期地攀科技樹)
但到了具體的戰術執行層面,就是他的短板了。不論是理政安民,抑或是劉備關羽所提及的“軍略”。
就以“軍略”而言,如何行軍布陣、如何安營扎寨、臨敵交戰又該如何指揮應變,張昀都是一竅不通。
因此每當有人問他這方面的問題,他的回答都非常籠統。
比如在曹軍退兵時,他建言田豫可“稍作援護”。但這個“稍作”是到什么程度,以及應該怎么“援護”,他就搞不清了。
全看田豫和趙云的臨場發揮。
還有就是在某些“軍略”問題上,張昀或許能依后世記載中,敵軍將領的性格以及慣常戰法,結合形勢,提出大致方向。
但這些分析判斷,很難說到底準不準。起碼他自己對敵將是否會如其預期行事,并無十足把握,最終還需要決策之人自行裁斷。
簡而言之,他很像這個時代標準的“謀士”。只負責分析問題、提供思路……也就是建言獻策。
但要讓他自己實操,比如親率大軍、臨敵指揮。那以他現在的能力,只怕還遠遜于“山上扎營、居高臨下”的馬謖。
而且只就事論事的話,他還能說出個一二三。
如果真遇到認知以外的事,讓他只憑管中窺豹,便推測出事情的全盤發展,并且如丞相那般提前給個錦囊解決問題,估計他這輩子都做不到。
只能說他既沒有“料敵機先”的神通,也無“算無遺策”的玄奧。只能仗著涉獵龐雜,做一些查缺補漏的工作而已。
就譬如方才的軍議,對于這個時代守城的諸多事務,他是不懂的。若令其總覽全局,必然是錯漏百出。
但像是“埋甕探穴”,這等后世經常能聽說的招數,他就知道不少,隨口一說就像是行家的發言。
要說他懂,確實懂點。但深究其根底,也只懂這么一點。
因此張昀如今還處于潛心學習、增廣見聞的階段。
憑借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他只說自己知道的事,遇見不懂的,就直接閉嘴。這么做反倒是給人一種“所言皆中,料事如神”的感覺。
張昀對于自己這個情況,心里也是門清。他并沒有把這個時代的人都當成傻子。因此對自己要說的話也是慎之又慎,從不輕言妄語……
當然了,忽悠人的時候除外。
翌日上午,袁術軍一如劉備所料,在邗溝入江口的碼頭登岸,隨即集結部伍,向廣陵城緩緩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