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張紘正蹲在地上。
他仔細檢查了一番鋪在地上的竹罾,抬頭問道:“允昭之意,是說此物尚可改進?”
張昀笑道:“正是如此!此乃初制之網,粗陋之處甚多。”
“首先便是竹材選料與編扎還不夠扎實,導致網面多有破損,也不容易兜住大魚;還有就是沉于水底時,需改進加固之法,此前十網便有一網被江流沖走;其三嘛……”
他比劃著,“此網乃是單面受力,在水流中容易失位。若于兩側再增兩片網面,使其在水中呈三角鼎立之勢,或可更穩。”
正說著,見劉備到來,張昀拱手道:“主公來得正好,昀今日特來獻寶。”
劉備在旁邊聽了兩句,還是有些納悶。
昨日允昭還因受挫而萎靡不振,莫非只過了一天,事情就翻轉了?
他走了過來,含笑捧場道:“哦?不知是何寶物?”
張昀伸出手掌說道:“五千兵馬!”
劉備聽他這么一說,心中更是泛起嘀咕。
咱現在攏共只有三千兵馬,準備擴軍的兩千我還沒招滿,到你這兒張嘴就又是五千?
他走到近前,目光落于竹罾內的漁獲。初看還有些不以為意,待到仔細一分辨,不由得有些詫異:“咦?居然有這么多的海鱸魚……嚯!竟然還有松江鱸?”
漢朝的咸水鱸魚算得上是稀罕物。
蓋因為鱸魚多在水底活動,而尋常漁戶多用浮拋網來捕獲淺層的魚,若是想獲得這種活動范圍在水底的魚,就只能用魚竿一條一條地釣。
劉備蹲下翻看了一番漁獲,不由得嘖嘖稱奇:“吾年逾而立,從未見一網能獲如此多的鱸魚!允昭,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張昀就又把竹罾的構造,沉網的方位,以及捕撈的過程詳細講述了一遍。
劉備恍然大悟道:“原來這竹網并非運魚之器,而是捕魚之具啊。適才我還在疑惑為何竟用此破損之網……”
張昀繼續說道:“眼下此法尚有些粗陋,一網僅得四五十斤。主要是因為竹網不夠堅韌,遇大魚沖撞容易損壞,或使魚脫逃。”
“若加以改良,選韌竹,固結構,增其大小,再挑選更合適的時機與地段,每網獲魚百二十斤應非難事。每日趁漲潮、退潮各下一次網,若置網百張……”
他頓了頓說道:“日捕漁獲萬余斤,還是可以預期的。”
劉備初聽不以為意,等聽到“日獲萬余斤”的時候,終于還是動容了。
他盤算道:“日獲萬斤……百日就是萬石!那可真是了不得啊!”
張昀欣然道:“主公,您算的還是有些保守了。不過姑且以萬斤計算,若在邗溝北端與淮河的交匯處如法炮制,每月一萬石的漁獲肯定是有的。”
“國讓(田豫)曾言,步卒每月耗糧約兩石,騎兵兩石半。以此計算,每月萬石漁獲,足以支撐我軍再招募三四千兵卒,而無損糧儲!”
劉備聽得連連點頭,眼中滿是震驚。
他原以為按軍中糧秣,擴軍到五千人就算見頂了。
沒想到這大江里的漁獲,竟能再撐起一支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