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后世很多人因為陳登這些經歷,把他描述為一個“純粹的地方主義者”,誰能入主徐州他就幫誰做事。
但在張昀看來,這個觀點有失偏頗。
其一,陳登身為徐州本土世族的中流砥柱,其首要之責,便是周旋于各方強權之間,力保鄉梓不受戰火荼毒!
無論誰主政徐州,他都在其位謀其政,維護鄉土百姓,這也算不得搖擺。
像程昱那樣,為了軍糧帶人把家鄉父老做成肉干,專挑自己家鄉霍霍的終究是少數。
其二,張昀認為陳登先對劉備、后對曹操的效忠,應該都是出于真心。
最初力主迎劉備入徐州,乃是因彼時漢室蒙塵,而劉備千里馳援的義舉,和其后的種種表現,展現了自身的“仁德”,以及匡扶亂世、庇護蒼生的明主潛質。
后來在呂布手下卻暗通曹操,則是因為那時的曹操已奉天子于許都,承接朝廷號令,代表漢室正統!追隨“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曹操,本就是順大義而行。
尊奉朝廷的詔令怎么能說是背主呢?
唯獨對呂布,陳登自始至終談不上效忠,可這其實也沒問題。
呂布入主徐州,靠的是武力強奪,既無州牧相邀的名正,也無朝廷任命的言順,乃是不仁不義之舉。
陳登背后捅刀子捅的那叫“正義執行”!
歸根結底,只能說建安初年(196-199年,“衣帶詔”事件爆發之前),占據朝廷大義名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曹老板,確實是強的離譜,可謂神擋殺神。
很多時候都是兵鋒所指,對面就納頭便拜了,比如宛城的張繡……
當然,一炮害三賢的事兒已經提過好幾次了,大家知道就行了。
但其實不止是張繡,劉備、陳登、孫策都是聽從“朝廷”的詔令行事。
若非如此,單憑實力,他袁公路再是“冢中枯骨”,也不至于敗亡得那么快。
“大義”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在每個人心中的那桿秤上掛著呢。
這也是袁紹迅速跟曹操決裂的原因。
大家都是姓袁的,眼見本家兄弟崩潰得那么快,他袁本初怎么可能不驚醒?
再放任他曹阿瞞借助朝廷名義,這么順風順水發展下去,兩邊的攻守之勢就要異形了。
到那時候,就不是在小弟的客廳里打“官渡之戰”,而是要在自己家門口打“鄴城保衛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