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意味著,頂尖智者間的交鋒,往往都是在打明牌。簡單來說就是“我知道你要這么做”和“我知道你知道我要這么做”的無限套娃。
孫策與袁術決裂后,擊敗了廬江太守劉勛,實力大漲。為爭取朝廷認可,便派張纮出使許都。
張纮在許都,憑無雙辯才與凜然氣節,贏得了曹操及中原名士的敬重!
曹操欲強留其為己用,于是表奏其為侍御史。彼時心系漢室的張纮,也只得半推半就,留在了許都。
不久之后,孫策遇刺身亡,江東局勢動蕩。曹操想要趁機率軍伐吳。
張纮挺身而出,以“乘人之喪,非義舉也”力諫,并獻策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承認其對江東的統治地位。
估計對于討伐江東這事,曹操確實也有口嗨的成分,因此便順水推舟同意下來。
這一舉措避免了東吳過早與曹操決裂,又為孫權穩定內部爭取了寶貴時間。
沒過多長時間,“衣帶詔”事件爆發,張纮對許都朝廷徹底失望,毅然辭去官職,返回了江東。
孫權待之如股肱,任命其為長史,與張昭并稱“江東二張”,共同主持政務。
在此期間,他調和淮泗集團與江東世族矛盾,推行寬政,安撫民心;
建言孫權廣開屯田,任賢使能。重視農業生產,同時從嚴選拔人才;
還參與平定了江東內部的叛亂(如李術之亂),鞏固孫氏統治。
黃龍元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立東吳政權。此時張纮力主遷都秣陵(今江蘇南京),并斷言道:
“秣陵山川形勝,有王者之氣,扼長江鎖鑰,控御東南!”
孫權納其言,遷都秣陵改名“建業”。一舉奠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地位。
在張昀給劉備提供的人才庫里,其實就有這位。
只不過他當年看的老版《三國演義》里,人物選角普遍偏大。在張昀的印象中,張紘一直是個四五十歲的形象。
卻沒想到,這位如今還是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俊彥。
不過仔細想想也沒毛病,這會兒的魯肅才二十二,丞相才十四歲。
心念電轉間,張昀嘴上卻是沒停:“哦?莫非閣下便是張紘,張子綱?”
張纮聞言一怔,說道:“在下表字正是子綱,張從事認得在下?”
“哎呀呀!原來真的是子綱先生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