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輕松的氛圍,也讓原本還有些拘謹的張紘,逐漸放開了心扉,不再泛泛而談,而是開始主動提及廣陵的具體問題。
首先他就說了,因為受到兵災匪患的影響,大量田地自開春起便無人打理,荒廢了近一年,需趁冬季農閑時及時整備土地。
其次就是人口流失嚴重。
大批農戶因戰亂逃離原籍,遁入偏遠山澤地帶。他們雖然仍以耕種為生,卻已脫離了官府管轄的范圍,既不承擔賦稅,也不服徭役。需設法將這些散落的民戶重新納入管理。
張紘表示,根據他的了解,沿江數縣受兵災最重,無主荒地也多。接下來需要盡快清丈核查這些荒地,收歸官府,用以組織吸納無處可歸的流民,進行屯田。
同時他還強調,以上這些事,務必要趕在開春之前部署妥當,否則耽誤了農時麻煩更大。
劉備對此深以為然,逐一應承下來。
最后,他鄭重地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剿滅匪患、安撫流民、勸課農桑——此三事,便是備在廣陵的根本之務!”
接著他話鋒一轉,略顯躊躇地說道:
“只是……備初至廣陵,對各地情況尚不熟稔,更缺得力人手推行這些具體政令。事必躬親,終究還是力有不逮。”
“眼下,吾也只能優先著手于相對熟悉的剿匪之事。”
說罷,他目光誠懇地看向張纮。
張纮聞言,臉上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掙扎與猶豫。
劉備敏銳捕捉到這一神情,趁機說道:“子綱先生潛心治學之心,備十分敬仰。然則,當今天下烽煙四起,連先生的桑梓之地亦遭此兵燹之劫。”
“子綱先生身負經世之學,當真忍心坐視鄉土凋敝、父老流離,而無所作為嗎?”
劉備對張紘沒用“天下大義”、“匡扶漢室”之類的說辭。而是直指其作為廣陵本地士人的責任與情感。
這其實有點道德綁架的味道。
如果兩人是在別的地方遇見,劉備想要招攬張紘,肯定還是“天下大義”起手,然后訴說自己“匡扶漢室”的志向。
但在劉備如今已實際掌控廣陵的背景下,說辭自然也就跟著變了。
別管什么招,好用最重要!
再次強調一下,“造福鄉里”在哪個年代都是政治正確。
哪怕年輕的時候在家鄉混得不怎么樣,遠走他鄉發達了,還是要回來“落葉歸根”。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嘛!
像程昱那種專門逮著自己家鄉禍害的,屬于極個別現象。
張纮心中暗嘆一聲,此問一出,便沒有了婉拒的余地。
若執意避世不出,不僅掃了劉備的面子,更將落得個無視鄉梓苦難、自矜清高的名聲,不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廣陵張家,都不是什么好事。
這也是為什么說,只要控制了一個地區,征辟當地人就會變得很容易。不在家的也就算了,只要你在家,這一番說辭下來,就算再不想出仕,都要好好掂量一下。
尤其如今還是劉備親至……
張纮別無選擇,只能起身,鄭重地向劉備深深一揖:
“使君拳拳愛民之心,纮深為感佩!今蒙使君不棄,纮雖才疏學淺,也愿暫棄書簡,為使君效命,也為安撫桑梓盡一份綿薄之力!”
從這句話里,也能感受出張纮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