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十月初七。
京師大校場的氣氛,在經歷了初四至初六三日弓馬奔騰、力撼山岳的傳統武藝高潮后,驟然轉變。空氣中的汗味與塵土味尚未散盡,卻已被一種凝重的、近乎窒息的肅穆所取代。巨大的校場西側,那一片整齊劃一的考棚和布置著各種測繪工具的場地,成為了新的焦點。這里,將不再考驗肌肉與爆發力,而是角逐智慧、學識與真正的軍事素養。
許多在騎射、技勇中叱咤風云的猛將,如張獻忠、高杰,此刻面色緊繃,眉頭深鎖,如同面對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而另一些人,如海軍學員們和楊文岳,則眼神明亮,氣息沉穩,仿佛回到了熟悉的主場。
一、兵法策論·運籌帷幄
辰時正刻,低沉而威嚴的號角聲取代了激昂的戰鼓,回蕩在校場上空。
第一項考核:兵法策論筆試。
數百間臨時考棚如同森嚴的軍陣,每間僅容一人,內有筆墨紙硯。四周天命軍士兵持銃肅立,龍鱗衛便衣密探目光如電,穿梭巡視。氣氛之嚴肅,堪比文舉殿試,甚至更有過之。
考題由專人分發至每個考棚。并非默寫武經七書,而是一道結合最新軍情的實戰想定題:
“假爾為登萊水師游擊將軍,轄福船十艘,新式炮艦兩艘(‘定遠’級),兵卒兩千。于渤海海峽巡弋時,忽遇不明國籍之大夾板船(疑似西夷武裝商船)三艘,其船堅炮利,率先發炮挑釁。彼時海霧彌漫,能見度不佳。爾當如何處置?須詳述決斷依據、戰術部署、后續應對及可能之后果研判。”
此題一出,考棚內頓時響起一片倒吸涼氣之聲,隨即是筆桿敲擊桌面和煩躁的嘆息聲。此題遠超傳統陸戰范疇,涉及海軍指揮、國際局勢判斷、新式艦船運用、氣象條件影響,極考應變與謀略。
考棚內,眾生百態:
?楊文岳(字岱宗)深吸一口氣,凝神靜思片刻,便提筆蘸墨,文思泉涌。他引經據典,從《孫子兵法》“九變篇”談到戚繼光《紀效新書》水戰篇,分析敵我優劣(船速、炮距、霧天利弊),提出“慎戰但不怯戰,迫敵退卻而非浪戰”的原則。建議搶占上風位,利用霧氣周旋,展開戰斗隊形進行威懾性炮擊,同時派出快艇抵近偵察、發出旗語警告,并立即向登萊大營求援。文章駢散結合,條理清晰,策略穩健老成,盡顯儒將風范。
?他心中默念:“兵者詭道,然海戰關乎國體,一船一卒皆國之重器,不可逞匹夫之勇,亦不可墜天朝威儀。”
?海軍學員們看到此題,幾乎要撫掌稱快!這簡直是為他們量身定做!孫景和、李昭言等人目光炯炯,下筆如有神。他們完全摒棄了文言套話,直接采用簡潔、精準的軍事術語和圖表配合:
?分析環節:直接對比雙方艦船數據(航速、火炮射程、數量、裝甲),分析霧天對火控精度的影響、對搶占有利陣位的機遇。
?戰術決策:“應立即命令‘定遠’級前出,利用其射程優勢進行遠距離警告射擊,壓制敵艦機動!福船分隊向左翼迂回,搶占上風,準備釋放煙幕或接舷!所有艦船進入戰備狀態,測算射擊諸元!”
?細節考量:“需注意通訊,統一旗語燈號,防止誤擊!警惕敵方小艇偷襲或釋放燃燒筏!戰后應立即將詳情通過電報稟報天津衛和京師!”
其答卷專業、犀利、極具可操作性,充滿了現代海軍戰術思維,與其他考生的答卷截然不同。
?張獻忠(字秉忠)瞪著考題,豹眼圓睜,低聲罵了句:“直娘賊!盡是鳥規矩!海上搏殺,哪來這么多彎彎繞!”他撓了撓虬髯,眼中兇光一閃,筆走龍蛇(字跡潦草卻有力):
?“管他娘是哪國鳥船!既敢先開炮,就是找死!老子直接指揮炮艦沖在最前,靠上去!集中所有炮火轟他娘的艉樓!打癱它!另外兩艘福船包抄夾擊,火銃手、弓箭手準備,等靠近了就給老子往甲板上招呼!跳幫隊準備!砍他狗日的!霧氣大正好摸近!打贏了,船和炮都是老子的!”
策略極其大膽、悍勇、甚至有些瘋狂,完全是以命搏命、海盜式的打法,看得暗中巡視的考官眼皮直跳。
?高杰(字英吾)皺著眉頭,苦苦思索。他陸戰經驗豐富,但于此種復雜海況卻感棘手。最后他寫下:
?“敵強我弱,不可硬拼。應令艦隊轉向,占據上風,拉開距離。派快船回登萊報信。其余船只與敵保持接觸,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纏住它,等援軍來了再合力揍他!”
策略樸實無華,基于實戰經驗,穩妥但略顯保守,缺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