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放任職的進士,蘇無忌并未因為他們名次靠后而輕視,反而格外重視。在眾人離京赴任前,他特意召見,溫言勉勵,并宣布了一項“恩典”:
“爾等初入仕途,赴任地方,恐有不便。本官特從東西二廠抽調精干人員,作為爾等隨行護衛,保爾等路途平安,亦可在地方助爾等震懾宵小。”
名義上是保鏢,實則為與蘇無忌的聯絡官。這還沒完,蘇無忌繼續拋出誘餌:
“此外,若有愿為朝廷監察地方、通達民情者,本官可額外奏請,授予爾等正五品錦衣衛千戶或從五品東西廠掌刑千戶之武職虛銜,仍在地方任文官,但可額外領取一份武職薪俸。職責嘛,便是將地方吏治民情,異常動向,定期密報于本官即可。”
此言一出,這些原本因外放而有些失意的進士們頓時眼前一亮!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有了實權知縣的位置,還額外獲得了一個高階武職身份,更能多拿一份豐厚的薪水!
更重要的是,這等于直接進入了蘇無忌的核心情報體系,成了“自己人中的自己人”!日后升遷考核,豈能不占優勢?
“學生愿意!謝座師栽培!”幾乎無人拒絕,紛紛感激涕零地應承下來。
畢竟,朝廷有人好做官嘛!大家已然是師生關系,自然要多多相互幫忙,相互提攜!
而蘇無忌也可以借此,就自己的人馬安插于地方各縣之中,真正的深入地方!
而對于進入六部任職的進士,蘇無忌同樣親自過問,利用其影響力,幫助他們挑選了油水豐厚或職權關鍵的部門如戶部、吏部、刑部,而且無需經歷漫長的候補,直接實授主事等職。
同時,也同樣給予了錦衣衛千戶或廠衛等武職虛銜及額外薪俸,要求他們留意部中動向,關鍵時刻需為“蘇黨”發聲。
眾門生對此安排無不感恩戴德。他們不僅得到了理想的官職,更獲得了額外的實惠和強大的政治靠山,對蘇無忌自然是千恩萬謝,忠誠度飆升。
通過這一手,蘇無忌巧妙地將自己的觸角,借助這批新科進士,深深地扎進了中央各部。
而對于一甲三人,吳居正、陳子壯、顧憲成:
蘇無忌則沒有特別安排。并未給予他們任何廠衛武職,只是按照慣例,讓他們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編修。
“翰林院乃清要之地,養望之所。”蘇無忌對他們三人寄予厚望,語重心長地道:“爾等之才,不在區區庶務,而在經國之大略。入翰林后,當好生讀書修史,更要密切關注朝局民情。定期來我府中,與本官探討時政,將爾等胸中溝壑,化為可執行之方略。未來之改革大計,需賴爾等擎畫!”
三人明白,這是座師對他們有更高的期望,要他們成為改革的思想庫和未來的決策核心,而非僅僅是執行者。他們肅然應命,心中充滿了使命感。
之后,三人經常來蘇府與蘇無忌談論時政,儼然成為了蘇無忌的三大智囊!
至此,科舉風波徹底平息,而蘇無忌則借著這三百門生,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勢力擴張。他的影響力,不再局限于后宮和東西二廠,而是如同無形的羅網,通過這批新鮮血液,正式的沖擊整個大昭王朝的中樞與地方!
同時,有了三大智囊和幾百名舉人的幫忙,蘇無忌整合東西二廠和內禁軍也變得方便許多,在里面安插了不少自己人,控制力大大增強!
至此,這朝廷之上,不光光只有帝黨和后黨兩黨爭雄了!
更有一個新的黨派誕生!
謂之:蘇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