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們分散開來,有的警戒,有的尋找水源,更多的則如同李白一樣,被這壯麗的景色所震撼,倚在巖石旁,望著那奔流的大江與無垠的楚地,低聲交談著,眼中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李白走到一處平坦的巨石上,盤膝坐下,將青蓮劍橫于膝前。他沒有刻意去對抗那“心劫”,而是嘗試著放開身心,去擁抱這天地間的浩然之氣。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年少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求的是個人逍遙與不朽詩名;中年時供奉翰林,卻因不愿摧眉折腰而縱酒狂歌,求的是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直至安史亂起,睢陽血戰,他才真正將個人的命運與這天下蒼生、文明存續緊緊聯系在一起。
從守護一城,到播撒火種,再到整合義軍,直至如今背負使命西行……這條路,并非他最初所選,卻一步步走得無比堅定。
“或許,這便是我的‘道’……”他心中明悟漸生,“非是獨善其身的仙道,亦非是快意恩仇的俠道,而是……以此身此劍,為這亂世,為這華夏,尋一條出路之道!”
念及此處,識海中那一直閃爍不定、帶來警告的系統卷軸,光芒似乎穩定了一絲,雖未完全平息,但那尖銳的鳴響卻緩和了不少。
他閉上雙眼,不再去看那浮云蒼茫,而是內視自身。「詩劍歸真」的境界在心念通達之下,悄然運轉,與周遭的山水之氣、歷史的滄桑之感緩緩交融。他并未刻意追求劍招威力上的突破,而是沉浸在一種與天地共鳴的玄妙狀態中,洗練著因“心劫”而微染塵埃的道心。
不知過了多久,當天邊泛起絢爛的晚霞,將江水、浮云和蒼茫楚地都染上一層瑰麗的橘紅色時,李白緩緩睜開雙眼。
眸中,疲憊與迷茫盡去,只剩下如這荊門山水般,歷經風雨后的沉靜與開闊,以及一往無前的堅定。
他站起身,望向那霞光萬丈的西方,那里是巴山蜀水,是此行的目的地。
離別的傷感,已被前路的責任取代。
個人的彷徨,終被天下的擔當消融。
“召集隊伍。”李白的聲音平靜而有力,“休整結束。前路尚遠,我們……繼續出發。”
“青蓮營”迅速集結,百雙目光再次匯聚于他們的領袖身上。他們能感覺到,將軍似乎有些不一樣了,具體說不上來,但那眼神,比之前更加令人安心,仿佛沒有什么能阻擋他前行的步伐。
落日的余暉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投向東方。而他們,則毅然轉身,迎著晚霞,走向那浮云之后、蒼茫之外的……
蜀道天光。
喜歡詩劍行:李太白穿越錄請大家收藏:()詩劍行:李太白穿越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