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暗影基地,網絡作戰中心。
如果說尼古萊·奧爾洛夫的實驗室充滿了金屬、機油和化學試劑的粗礪感,那么這里就是純粹由光、電和冰冷數據構成的數字王國。巨大的環形空間內,溫度被恒定在令人皮膚微涼的最佳設備運行區間,空氣循環系統過濾掉所有微小塵埃。墻壁被無縫拼接的液晶屏幕完全覆蓋,上面流淌著瀑布般的代碼、全球網絡節點態勢圖、加密數據流分析以及無數個不斷切換的監控畫面窗口。沒有鍵盤的敲擊聲,只有高性能服務器集群運行時的低沉嗡鳴,如同數字海洋下涌動的暗流。
素察,這個“暗影”的數字靈魂,其本體或許只是這些龐大服務器陣列中的一段高度自主的智能代碼,或許隱藏在某臺不為人知的終端之后。此刻,他的意志正通過加密信道,投射在中央主屏幕上——一個不斷變換形態、由0和1構成的復雜幾何體,象征著其無處不在又無形無質的存在。
陳默的指令清晰而明確:擴充網絡戰力量,目標——東歐。
那里是黑客的沃土,也是滋生數字叛徒的溫床。冷戰遺留的技術遺產、普遍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對滯后的經濟發展以及復雜的政治環境,催生了一大批技術精湛卻又因各種原因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年輕天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未被發掘的奧爾洛夫,或者未被雇傭的克倫斯基,潛藏在數字世界的陰影里,等待著某個“機會”。
素察沒有像伊萬娜那樣通過人際網絡去物色,也沒有像“烏鴉”那樣販賣情報。他選擇了一種更直接、更符合數字世界規則,也更能精準篩選目標的方式——公開的挑戰與招募,當然,是在特定的“圈子”里。
目標地點是幾個在東歐乃至全球黑客地下世界享有盛名、需要特殊邀請碼或經過嚴格技術驗證才能進入的加密論壇。這些論壇的服務器遍布全球,層層跳轉,充斥著各種游走在法律邊緣乃至完全越界的交易、技術討論和情報共享。
行動在午夜(utc時間)準時啟動。
一個經過精心偽裝、擁有良好歷史記錄和“信譽”的匿名賬號,在這些論壇的特定版塊,幾乎同時發布了一個主題帖。帖子的標題毫不花哨,甚至有些枯燥:
【高額賞金
-
分布式滲透測試與數據提取挑戰】
帖子內容以極其專業的口吻,描述了一個虛構的、名為“奧林匹斯盾牌”的跨國能源企業網絡架構。這個架構被設計得極其復雜且防御森嚴,融合了多家真實世界頂級安全公司的防護方案,包含了從外圍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到內部網絡分段、數據加密和物理隔離在內的幾乎所有已知的先進防御手段。
挑戰要求參與者,在72小時內,嘗試穿透這個虛擬的“奧林匹斯盾牌”網絡,并從其最深層的、標記為“赫爾墨斯之眼”的核心數據庫中,提取出一段特定的加密數據片段。帖子中提供了虛擬網絡的模擬入口點和一些基本的環境參數。
成功完成挑戰的前三名,將分別獲得50、30、10比特幣的獎勵(按照當時市價,這是一筆足以讓任何獨立黑客動心的巨額財富)。而所有在挑戰中表現出獨特技術思路、即使未能完全成功的參與者,也有機會獲得“長期合作機會”和“更具吸引力的薪酬方案”。
帖子的措辭冷靜、專業,沒有任何煽動性,完全像是一個財大氣粗又極度注重安全的公司,在通過灰色渠道尋找真正的滲透測試專家。這在黑客圈內并不算特別罕見。
然而,這個挑戰本身就是一張精心編織的濾網。
“奧林匹斯盾牌”的防御體系,是素察基于對全球數百個真實高價值目標網絡的分析,融合而成的“怪物”。它不僅能有效測試參與者的技術廣度(web滲透、系統漏洞、社會工程學、內網橫向移動等)和深度(零日漏洞利用、高級持續性威脅(apt)手法、繞過新型防御機制的能力),其內部設置的某些特定陷阱和監控節點,更能悄無聲息地評估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工具偏好、甚至潛在的意識形態傾向。
那個需要提取的“赫爾墨斯之眼”數據片段,其加密算法也經過特殊設計,破解過程會暴露出破解者對特定密碼學流派的理解和其計算資源的規模。
更重要的是,所有參與者試圖連接虛擬網絡、進行滲透嘗試的行為本身,就會在素察構建的、隔離的沙箱環境中,留下大量關于其真實ip(即使經過多層代理,素察也能通過高級流量分析和時間關聯進行一定程度的溯源)、常用工具鏈、攻擊手法的數字指紋。
挑戰帖一經發布,立刻在幾個目標論壇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高額的比特幣賞金如同最誘人的魚餌,而那個強大的虛擬目標,也激起了許多頂尖黑客的好勝心。
東歐,不同角落,數塊屏幕在黑暗中亮起,反射著年輕而專注的臉龐。
地點:波蘭,弗羅茨瓦夫,一間雜亂的學生公寓。
馬克西米利安·“馬克斯”·諾瓦克,一個二十歲出頭、頭發蓬亂、穿著皺巴巴t恤的年輕人,正盯著屏幕上那個挑戰帖,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是當地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的天才學生,也是地下黑客圈小有名氣的“數據幽靈”,擅長發現數據庫的隱秘漏洞和進行高效的數據爬取。他欠著下一學期的學費,而50比特幣足以改變一切。他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手指在鍵盤上飛舞,開始掃描“奧林匹斯盾牌”的入口點。“就像拆開一個復雜的樂高堡壘。”他喃喃自語。
地點:愛沙尼亞,塔林,一個由倉庫改造的共享工作空間。
一個自稱“鏡像”的年輕女性,正端著一杯黑咖啡,冷靜地分析著帖子內容。她的真實姓名無人知曉,以其在社會工程學和魚叉式網絡釣魚方面的高超技藝而聞名。她更感興趣的是帖子中提到的“長期合作機會”。她厭倦了為那些愚蠢的金融詐騙犯編寫釣魚郵件模板,渴望更刺激、回報更高的挑戰。她沒有急于進行技術攻堅,而是開始研究發帖者的歷史記錄和論壇行為模式,試圖構建其心理側寫。
地點: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一個昏暗的地下室。
綽號“破城槌”的年輕人,以其粗暴有效、擅長運用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和已知漏洞大規模利用而著稱。他看著那復雜的防御體系,啐了一口:“花里胡哨。”他更喜歡用絕對的力量碾碎防御。他開始調動他控制的僵尸網絡節點,準備對幾個模擬的對外服務端口進行飽和式攻擊,試圖強行打開一個缺口。他的動機很簡單——錢,以及破壞帶來的快感。
地點:烏克蘭,第聶伯羅,一處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