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極夜的底色下緩緩流淌,轉眼已是半年。
那場最初震驚全球的“炸山取暖”行動,
在經歷了最初的情緒爆發和網絡狂歡后,
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近乎“例行公事”的奇特常態。
那座曾經的“圣山”,
在短短半年內,如同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老舊鍋爐,反反復復被“點燃”了七八次。
阿美莉卡方面似乎也從中摸到了門道,
不知道是真的為了人類發展還是測驗自己家的新型設備,
手段從最初的“鉆地熱壓彈”逐漸“優化”為更具針對性、據說能更大程度激發地熱而減少負面影響的特種地質沖擊裝置。
每次行動的間隔,都精準地卡在上一波升溫效應開始衰減的節點上。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全球平均氣溫,尤其是北半球,在這反復的“人工供暖”下,艱難但持續地爬升著。
雖然遠未恢復到極夜前的水平,但零下三四十度的常態,比起曾經動輒零下五六十度的致命嚴寒,已是天壤之別。
一些原本被厚冰封鎖的河流湖泊出現了消融的跡象。
戶外活動的風險大大降低,各個幸存者據點的能源壓力也得到了顯著緩解。
對于許陽一家來說,這種變化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山洞里用于取暖的能耗降低了近三分之一,許父甚至琢磨著能不能多余的電量用來擴大水培區的規模。
張母曬的蘿卜干成功率更高了。
振振戶外活動的時間也稍微延長了一些,雖然依舊要全副武裝,但至少不用擔心凍傷。
最初那次爆炸帶來的強烈情緒波動,在一次次的重復中逐漸變得平淡。
張月雖然每次看到消息,心頭還是會掠過一絲快意。
但已不會再激動得眼圈發紅,更多的是以一種冷靜的、甚至帶點麻木的態度看待這件事,
就像看待一個周期性發生的自然現象——雖然它完全是人為的。
網絡上的反應也經歷了類似的變遷。
AI創作的整活視頻依舊有,但新鮮感已過,很難再掀起最初那樣的狂歡浪潮。
人們的討論變得更加“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