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鹽、醬油、醋、各種干菜、蘿卜干、辣椒面,見縫插針地囤積。
張月所有時間都撲在了采購上。
她重點訂購了大量臘肉、臘魚、咸菜等耐儲存食物。
其余時間就是在網上聯系廠家,
她有做網店的經驗,“拿貨”的價格比散著買,便宜的可就不是一星半點。
每一份物資,都是未來活下去的籌碼。
每一分錢,都得花在刀刃上。
分工一旦明確,效率必然驚人。
孩子白天上學,晚上就被接到許母身邊,
老人一邊看孩子一邊兼顧后勤。
許陽負責所有技術活:
監控、工具準備,并和兩位父親一起泡在山洞里施工。
物資管理自然依舊由張月母女負責。
山洞內部初步清理完成,
砌墻抹面的工程也接近尾聲,
在一次深夜的總結會上,許父提出了最棘手的問題:
“山洞位置很好,山泉水就在下面,取水方便,但現在最大的短板是——電。”
靜音發電機是首選,
但需要柴油或汽油驅動。
如何大量、合理地搞到燃油,成了橫在面前的大山。
再難也得攻克。
“正規路子走不通,就走政策的縫隙。”
張月眼中閃過一絲決絕的亮光,那是被逼到絕境后煥發的智慧。
張月托人注冊了一個空殼的農機合作社,
利用政策補貼低價購入大功率靜音柴油發電機組。
接著又注冊公司,用“工地應急”“車隊備用”等各種由頭從周邊幾個城市的加油站,分批搞到了相當數量的汽油和柴油。
當然,這筆開銷如同流水。
許父則租來一輛柴油貨車,輪流去不同加油站加油,再偷偷用油桶抽出來儲存,螞蟻搬家般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