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老式的花窗格,在堂屋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母親正在灶前熬粥,小米粥的香氣混著柴火味,勾起人最原始的食欲。父親坐在門檻上磨鐮刀,沙沙的聲音伴著雞鳴,奏出鄉(xiāng)村清晨的樂章。
吃飯時,林羽斟酌著開口:爸媽,要不這次跟我去城里住段時間?新房子朝陽的客房一直給你們留著呢。
母親盛粥的手頓了頓,笑道:城里我們住不慣。上次去你那,電梯都不會按,進門還要換鞋,憋屈得慌。
父親接過話頭:你媽就愛在院里養(yǎng)雞種菜,我愛找老伙計下棋喝茶。去了城里,我們跟籠中鳥似的,你也看著難受。
粥碗上空熱氣裊裊,三人都沉默了片刻。最后還是母親打破寂靜:你周姐前天還來說,售后中心選址定了,就在鎮(zhèn)東頭那片荒地。
父親放下碗筷,眼睛亮起來:那可是塊好地方。早年是公社的打谷場,地基扎實,交通也方便。他掰著手指頭數(shù):離中學近,女職工接送孩子方便;挨著衛(wèi)生所,有個頭疼腦熱的也便宜。
你王叔昨天還來問,母親接話,說他閨女大專學計算機的,能不能回來上班。小兩口在外地打工,孩子扔給老人帶,實在不是個事。
林羽正要開口,窗外傳來吆喝聲。原來是鄰居張奶奶提著籃雞蛋過來:聽說要建大工廠?我家孫子大學學管理的,能回來不?
父親笑著迎出去:能!都能!到時候讓林羽把要求發(fā)過來,符合條件的都要!
陽光漸漸爬滿小院。父親拉著林羽到院里比劃:我看規(guī)劃圖了,辦公樓朝南最好,采光好又省電。員工宿舍得帶陽臺,大家習慣曬被子。
母親補充道:食堂最重要。得請本地廚師,大家吃慣了口味。最好再開片菜地,自己種菜最放心。
午飯后,父親非要帶林羽去選址實地看看。那片荒地上長滿枯草,父親卻如數(shù)家珍:這兒建主樓,那兒是宿舍,那邊留片空地給孩子們踢球。
他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土質(zhì)好,蓋樓放心。就是排水得注意,早年這兒遇過澇。
回來的路上,遇到不少鄉(xiāng)親都來打聽。父親一個個耐心解釋:開春就動工,優(yōu)先招本地人。培訓都在縣職校,包教包會。
傍晚,母親做了林羽最愛吃的貼餅子。金黃的餅子貼在鍋邊,滋滋作響。你安心回城里忙,母親裝了一罐自制醬菜,家里有我們呢。
父親抿了口酒:監(jiān)督施工我在行。當年公社修水庫,我就是質(zhì)檢員。水泥標號、鋼筋粗細,別想糊弄我。
月光灑滿小院時,父親忽然輕聲說:樹高千尺不忘根。你飛得再高,老家永遠是你的根。我們守著的,不只是老屋,是你的根。
母親拿出雙新納的鞋墊:帶著,城里地板涼。鞋墊上密密繡著二字,針腳細密勻稱。
夜蟲唧唧,遠處傳來幾聲狗吠。父親最后說:放心去吧。老家有我們,新事業(yè)也有我們。
燈熄了,月光從窗隙溜進來,溫柔地照著一家三口。誰都沒再說話,卻什么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