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拍攝一場陳實試圖為失憶后的“陌生”妻子做一頓飯,結果把廚房搞得一團糟的戲時,按原劇本,陳實是手忙腳亂、懊惱又滑稽。
周星星在演了一遍后,找到王盛商量:“王導,我覺得這里,如果陳實不小心把面粉弄到自己臉上,像個大貓,然后對著驚訝的林薇薇露出一個很傻很無辜的笑容,會不會更有效果?那種笨拙的可愛,可能比單純的慌亂更容易讓觀眾笑出來。”
又比如,一場兩人在回憶初次見面的公園長椅上的戲,原劇本是溫馨略帶感傷的對話。
周星星建議:“可不可以在對話間隙,加一點小動作?比如陳實下意識地想模仿當年搭訕時的夸張動作,但做到一半發現很傻,又尷尬地停住?這種反差,可能更有記憶點。”
這些建議,確實帶有鮮明的“周氏喜劇”色彩。
王盛每次都會耐心聽完,并與霍健起、李曉冉甚至周星星本人一起討論。
他并非全盤接受,而是有所取舍。
對于確實能增強人物趣味性、且不偏離劇本核心和人物設定的“小點子”,他會欣然采納,比如面粉糊臉的設計,現場試驗后效果不錯,便保留了下來。
但對于那些可能過度夸張、會破壞影片整體合家歡基調的建議,王盛則會溫和而堅定地解釋為何不合適。
“星仔,”王盛在一次休息時,對周星星說:“這部戲的笑料,我希望更多來自于情境和人物性格的真實碰撞,而不是依賴過于外放的肢體搞笑。我們要讓觀眾在笑的時候,心里是暖的,是相信這兩個人真的有可能重新相愛。”
周星星聽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沒有絲毫不悅,反而說:“王導,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我習慣了以前的套路。我會調整,找到更適合這部戲的節奏。”
這種溝通方式,既維護了導演的權威,也給予了演員足夠的尊重和創作空間,讓周星星心服口服,合作愈發順暢。
李曉冉在周星星的帶動下,表演也愈發松弛自然,將林薇薇從冷漠疏離到逐漸找回內心柔軟的轉變刻畫得細膩動人。
拍攝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
京城的夏日片場如同烤爐,燈光炙烤下,演員們常常汗流浹背,但無人抱怨。
王盛穿梭于各個場景之間,把控著整體進度和畫面質感。
霍健起則負責精準調度現場,確保每個鏡頭都能高效完成。
二十天的拍攝周期轉瞬即逝。
八月十日,《30天》迎來了殺青戲——歷經波折后,記憶逐漸復蘇的陳實和林薇薇在最初決定離婚的街口再次相遇,相視一笑,百感交集。
“咔!過了!”王盛看著監視器里周星星和李曉冉那充滿復雜情感的眼神交流,滿意地喊出了聲。
全場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工作人員相互擊掌擁抱,慶祝這二十個日夜奮戰后的圓滿收官。
李曉冉眼眶微紅,與王盛擁抱了一下。
這是她第一部電影作品!
周星星也露出了輕松的笑容,對王盛說:“王導,辛苦了。這次合作很愉快,希望以后還有機會。”
(本章完)